母亲向孩子娓娓道来,古代的人们同样钟爱于品尝烤串的美味,且赋予了它一个儒雅的称呼——炙。
近日,在辽宁省博物馆的一场展览上,有了一段温馨的母子对话。这场名为“品味古时之辽宁饮食文化”的展览正在辽宁省博物馆内举行,它以考古学的视角重现了两汉魏晋时期辽宁地区的多元饮食文化。透过展出的文物,观众仿佛能够触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堪称考古界的“舌尖上的历史”。
沉醉于历史的舌尖之游
古时之人的食事之道,源远流长。两汉魏晋时期,作为饮食文化史的重要篇章,是人们追求烹饪技艺、饮食文化逐渐走向丰富多彩的起点。此次展览从两汉魏晋时期辽宁地区的饮食结构、饮食方式以及饮食的多样性出发,将考古出土的文物与壁画摹本、历史史料相结合,以双线叙事的方式展现“有味”的地域文化。
展览分为“寻觅美食之源”、“炮制美味佳肴”以及“品味美食之器”三个部分,共展出95件(组)文物。其中包括用于贮存粮食的陶制仓库、用于舂米的石制,还有专为热食和行军而设计的小型金属炉灶,以及盘、盏、碗等各类饮食。
据策展人马卉介绍,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表明,古代的烹饪技法包括炙、烩、熬等多种方式。庖厨的设备因烹饪方式的不同而多样。秦汉时期,各类炊具已经基本完备。由于辽宁地区兼具农业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双重背景,因此两汉魏晋时期的庖厨设备也呈现出这两种文化或生活方式的特色。
灰陶炉的背后故事
在展览现场,不少观众用手机拍摄一个灰色的陶制炉子并分享到社交平台。讲解员解释道:“这灰陶炉名为炙炉,炙即将肉串在竹签或树枝上,置于火上烤制。《说文解字》中解释‘炙’字,意为在火上烤肉。炙炉即是烤炉,考古人员在辽宁汉魏古墓中多次发现这种炙炉,证明古人已掌握‘炙’这种食物加工方法。”
现场一位观众打趣道:“真是大开眼界,原来东北人的烧烤爱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展览还展出了辽宁地区发现的汉魏时期壁画——《宴饮图》。画面上的人们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景跃然壁上。马卉表示:“古人不仅注重食物的味道,更注重用餐礼仪。《宴饮图》展现了如今流行的分餐制,古代的用餐礼仪至今仍有一定影响。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两汉魏晋时期辽宁人的饮食文化。”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下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