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网络消息披露,山东某建筑设计院内部的工资分配制度似乎存在不透明之处,特别是在项目奖金的分配上,引发了员工的不满。
据该员工透露,其所在部门去年完成的一个审图项目,总奖金为42.8万,但奖金的分配却显得极度不合理。结构专业四人团队分得了高达30万的奖金,而同为重要专业的建筑专业团队仅分得微薄的1.8万。
在询问奖金分配的依据时,员工得知并没有公开透明的分配制度,分配标准竟然是部门主管的个人决定。这种情况无疑在员工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在建筑设计行业中,各专业在设计费中的分配比例通常遵循一定的规则。建筑专业和结构专业各占约30%的比例,而设备专业(包括水电暖通等)则约占40%。不过具体到不同的城市和设计院,这一比例可能会有些许差异。
以42.8万的奖金为例,若按照该员工所述的分配情况,结构专业实际分得了近62.5%的奖金份额,而建筑专业却只获得了不到5%的份额。从行业角度看,这种差异的确是极为异常的。
长久以来,薪酬制度的透明度和合理性一直是设计行业面临的一大挑战。当前我国大多数设计院的薪酬模式基本是“基本工资+绩效奖金”。基本工资通常参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设定,而绩效奖金则往往占据员工收入的大头。也正是这一部分奖金的分配最容易引起争议。
尽管“基本工资+绩效奖金”的模式在其它行业如销售、电子厂工人甚至公务员中都有所应用,但设计院的薪酬制度似乎更易引发矛盾。这主要是因为设计院的绩效计算方式不够透明,工作量统计不明确,年终奖金的多少往往由部门领导决定。
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前期的方案设计、写标书以及后期的改图等工作往往不被计入产值。有时员工会遇到同事离职后,领导安排自己接手一些不熟悉的改图工作,不仅没有产值,还可能让员工感到十分困扰。
薪酬制度的不透明和不完善必然会引发矛盾。设计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仍然未能建立一套清晰合理的员工薪酬计算制度,这确实令人感到惊讶。相比之下,销售员的业绩提成和公务员的工作目标都是容易量化统计的。
对于设计院来说,对现有的“薪酬制度”进行已经是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