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的名词解释_生态农业的基本特点有哪几点?

2025-01-0408:57:26创业资讯0

在科研之窗中展翅:生态农业的新认知

蒋高明

本文内容选自《生态农业发展探索》章节,刊载于《农业大学学报》2024年第二十九卷第六期。

学界对“生态农业”概念的研究里程碑式发展在1970年,当密苏里大学的土壤学家William Ablerche首次提出了这个理念。而追溯到国内,在1982年的银川全国生态经济学术研讨会上,“生态农业”概念被正式提出,为后续的生态农业推广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李文华等学者将生态农业视为一种现代农业的进步形态。他们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为基础,通过整合现代管理技术和先进科技手段于传统农业中,旨在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在1991年,马世骏等专家共同定义了生态农业的基本概念。他们认为,生态农业是在遵循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原则下,运用生态系统工程的方法,综合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优点,建立起一个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可行的农业生态系统。

尽管已有这样的定义,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待探讨之处。包括:原则和条件的多样性、概念的模糊性以及缺乏对生态农业特点的明确界定。比如,有机与无机的结合方式尚未清晰阐述,且其经济可行性相对较弱。生态农业在杜绝化学农、保护环境与健康功能、生产健康食品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独特性尚未得到充分说明。

鉴于此,我们重新审视并细化了生态农业的概念。我们主张的生态农业是采用全新设计的新型产业模式,全程不使用化肥、农、除草剂等六种化学物质;或仅在必要情况下使用少量化肥,但完全避免使用人工合成化学物质的农业模式。

这种升级版的生态农业不仅超越了现有的有机和绿色标准,更对农残留提出了零检出的严格要求。长期实践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耕地生产力,还能生产出绿色或有机食品,其市场价值通常高于传统农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生态农业并非是落后、低产、低效的代名词。相反,它充分融合了传统农业智慧与现态学原理和技术,成为了一种环境友好型的高效农业。其首要任务仍然是满足人类的食物需求。而任何符合生态学原理、不使用或极少使用有害化学物质的农业生产方式,均被视为生态农业的范畴。

与传统的“大农业”、“大粮食”观点相呼应,我们的观点强调了生态农业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适用性。无论是海洋捕捞、天然淡水渔业、草原放牧还是森林食物采集等生产活动,只要遵循生态学原理并避免使用有害化学物质,都可被归为生态农业的范畴。

要实现生态农业的广泛应用和长远发展,还需要消费者观念的转变、生产者的积极参与以及的支持。尽管其投入可能较多地依赖于人力,但通过研发和应用生态科学技术,如机械播种与收获、机械除草等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劳动力的投入。

在国际层面,发达的农田多以化学化生产为主,其粮食主要用于出口、做饲料或工业原料。而生态农业不仅关注食物的健康需求,更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

我们对生态农业的重新定义和探索不仅是对传统农学的深化研究,更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一次重要思考和探索。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