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友人,常常因一些不如意之事而情绪激动,周围的人与其交往时总是倍加小心,生怕触碰到他的情绪雷区而遭受他的冷遇。久而久之,朋友们逐渐产生了敬而远之的心态,不敢再与他亲近。
近来,他向我倾诉了自己的烦恼,表示难以控制自己的脾气,时常在发火之后深感懊悔,认为一些小事不值得如此动怒,但事后的弥补已难以为继。
在佛教中,有一味良可以治疗易怒的脾气——那就是忍辱。梦参老和尚曾开导我们:“若求平安与愉悦,先要学会忍辱;一忍之下,万事皆可平息。”这份不依赖于物的修行智慧,我愿与各位分享,让我们共同铭记。
回溯历史,昔日有位德高望重的宰相。他身居高位时,家中的儿子仍居住在故乡。他家的一些土地被邻居侵占建墙。儿子写信要求他向县官反映此事,请求公正的裁决。
面对此情此景,这位宰相如何回信?“千里之外的家书只为一堵墙”,即便远隔千里传来的家书仅因一堵墙的争议;“让出几尺又何妨?”劝导儿子退让,何需争执不休?“万里长城历久弥新”,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切都是暂时的,世事如梦,何必斤斤计较?
世间财富如五家共享的宝物,失去或被骗取也不必过于懊恼。或许有人欺骗了你,你应心生欢喜,视作偿还了宿债。那些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是他人所欠的,我们也不必耿耿于怀。若要讨回公道,还需再次踏入这尘世纷扰。他们如同的种子,欺诈他人、骗取财物,他们是来这个世界受苦的。我们又何必再次卷入其中?给予布施、心怀忍耐便是。
在愤怒的一瞬间能够控制情绪,可以避免日后的大患。这需要我们在平日里深思熟虑、心存观想。否则临时遇到困境时我们又怎能忍受得下去呢?甚至连一句不合耳的话都难以承受。
无论他人侮辱我或我的家族成员,甚至编造关于我的种种恶行,无论事实与否,我都应心平气和地倾听。若是真实情况我则感谢指正、忏悔并修正;若非事实所据,《金刚经》教导我们应当忍受他人的侮辱因为这能够消解恶业和业报。
同时我们也应学会“重难轻受”的智慧以及安忍、正勤的修行之道。勤奋精进但需有所选择地追求有益之事而非无益之事之勤快。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些脾气当遭遇不公或被误解时心中难免会感到不平。听了老和尚的开导您是否感到心境开阔了些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们分享您的感受。
摄影:妙传、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