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端午节假期的开启,城市的脉搏也随之跳动起来,特别是各大电影院线也变得异常热闹。重庆一家从事环境检测工作的袁彰先生,在南坪的一家影城购票时,发现了有趣的现象:同一场电影在不同的放映厅因座位选择而产生了10-20元不等的票价浮动。
票价的迷思:座位与价格的博弈
在6月12日这个平常的日子里,袁彰先生通过在线订票平台发现,位于南滨路的UME影城对于当日放映的《热带往事》实行了独特的票价策略——座位位置不同,价格也各不相同,票价从44.9元到54.9元不等,其中最高与最低票价相差整整10元。
电影观众常常面临这样的选择:是选择高价的高质量观影位置,还是选择较低价但位置稍差的座位。这种现象其实并非新奇事物,早在2019年底,一线城市的影院就已开始实施分区售票策略。
对于此现象,重庆工商大学的大三学生何源蕈分享了他的观点。他告诉记者,今年初他在购票时注意到了座位的票价差异。虽然他倾向于为更好的观影体验支付更多,但当座位价格的差距扩大到10-20元时,他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选择。
袁彰虽然对影院的做法持保留意见,但在购票时仍选择了最高价的座位。他表示,尽管他明白这是为了提供更好的观影效果,但他也意识到影院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也应该考虑观众的观影体验。
在社交媒体上,尤其是微博上,众多网友对此事表达了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是变相涨价,也有人认为如果中间位置的票价可以上涨,那么边缘位置的票价也应该相应下调。还有网友认为,如果影院要涨价,那么相应的服务也应该有所提升。
影院的角度:收益与策略的权衡
对于影院来说,座位不同价格不同的策略在经济学中被称为“差别定价”。重庆交通大学经管学院的何金财副教授解释说,这是影院为了追求最大利润而采取的策略。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差别定价就是航空公司的不同舱位定价。
何金财进一步指出,电影票的定价也遵循相似的逻辑。一部分观众可能是忠实的电影迷,他们更关注观影的质量和体验,如画质、音效等,因此愿意为好的位置支付更高的价格。而另一部分观众可能只关注电影内容本身,对环境要求不高,所以他们更看重价格。
某家位于江北的影院负责人表示,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差别定价对影院的整体收入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她提到,当前影院的平均上座率并不高,除非在特殊场次如首映礼或影迷见面会等情况下,其他时候实行分区票价的意义并不大。
专家的声音:影院定价需兼顾公平与效率
对于影院是否应该实行差别定价的问题,市场监管人士表示,只要影院在购票前进行了充分、透明的价格公示,就不存在违规行为。
何金财则认为虽然差别定价是理性的商业决策,但影院在实施时需注意公平性。他建议影院在定价时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润最大化,还要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和立场。对于已经上映一段时间的电影,影院应该采取更灵活的定价策略,如通过降价来吸引更多顾客。
何金财强调了影院定价的重要性。他认为,影院应该结合市场中的供给与需求、以及不同消费者对电影的需求价格弹性来制定出双方都满意的定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