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阀值”,简单来说,就是触发某种反应所需的最小刺激量。
以人作为参照,比如面对同样45度的洗脚水,每个人的感受却大相径庭。这并非对错之分,只是因为个体对温度感受的阀值不同。婴儿的皮肤,可能会觉得这温度太过刺激;而长途跋涉的旅人则可能觉得这是放松身心的最佳温度。
今天我想聊一聊关于人们对欲望阀值的看法。
古时候的人们对于物质欲望,大多持有一种节制的态度。如道家的“知足常乐”,儒家的“简朴生活,不改其乐”等思想,这些观念历经千年仍具有其合理性。
人生中,物质的阈值会随着欲望的刺激而逐渐提高。婴儿刚出生时,只需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就能感到满足和快乐。然而随着成长,个体对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阈值也随之攀升。这本身是自然发展的结果。
关键在于,阈值本身并无对错之分,但必须与个体的能力和所处环境相匹配。流行语说得好:“野心要与能力相匹配”,否则只会自寻烦恼。
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确实需要适当控制物质欲望的阈值。因为虽然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提高,但总归有上限。
虽然阈值高并不一定是坏事,但有些人天生就拥有较高的生活水准,他们的物质欲望阈值自然也高。这也会促使他们继续努力提高满足欲望的能力。提高阈值并不全是坏事,它也能成为行动的动力。
若物质欲望的阈值过低,则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如果每个人的阈值都低,满足于现有生活而不愿努力提升,社会可能无法进步。欲望的阈值应与个人能力保持同步。
曾经湖南卫视的一档综艺节目《变形记》引起了社会关注。城市与农村孩子互换生验后,有些孩子表现出对原来生活的不适应。像艾米莉的诗中所写,“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对于这种阈值的突然变化,我们应该理解并引导,而非漠视或。特别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阈值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发生变化。
保持欲望阈值与欲望的平衡对于成年人都是一项挑战,对于孩子更是如此。我们不应简单地将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这既不公平也不正确。
面对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许多人选择忍耐、降低要求或寻找平衡。当阈值升上后,虽然难以再降低,但并不意味着不能调整。
有些社会现象如日本的低欲望社会、我国部分人群的佛系生活态度等都是人们在尝试控制和降低欲望阈值的例子。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在应对社会压力和个体发展时所作的努力。
社会快速发展带来了各种变化,人们在精神层面会感到困惑和迷失。但只要我们多学习、多掌握知识、了解自己和所处时代,就能走得更稳、更远。
阈值是双刃剑,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合理控制欲望的刺激,将阈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通过理解和应对阈值的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变迁,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