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期,我们曾深入探讨了统计学的基本概念,而本期,我们将进一步展开临床研究统计分析的常规步骤。这一流程始于针对临床问题的研究设计,再到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接着是统计方法的选取和实施,最后是结果的解读与报告。以下,让我们详细解析这一过程。
基于实践,提出并精确定义研究问题
在医学研究的征途上,发现并明确研究问题是所有工作的起点。这需要研究者从丰富的临床实践中挖掘出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并围绕问题构建起周密的研究计划。值得一提的是,统计分析的参与者应当从项目初期就参与进来,而非仅在数据收集完毕后。医学研究大致可分为干预性与观察性研究两大类别。
在干预性研究中,研究者通过设定标准、实施随机化、重复实验、匹配和盲法等策略来控制关键混杂变量。而对于观察性研究,尤其是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由于无法人为操控众多混杂变量,研究者更侧重于对已发生或即将发生事件的观察。尽管如此,通过精心设计样本选择策略、精确搜集信息以及应用多因素统计分析技术,我们可以有效管理和减少混杂变量的影响。
依照方案,系统化收集与整理数据
在确立了研究方案后,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工作便提上了日程。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及时性,通常会制定CRF(病例报告表)或使用电子工具如Excel来收集数据。在数据收集前,必须明确界定研究的结局指标和将要收集的变量。
结局指标可分为计量资料和分类资料。前者涉及对每个观察单位特定指标量的测定,如血压值;后者则基于观察单位的属性或类别,如治疗的有效性。生存资料也是一种重要的结局指标。
将数据以观测和变量的形式进行分解与组合,可以精确地描绘出每个研究对象在二维空间中的特征。在统计分析中,数据通常被整理成数据框格式,每行代表一个观测,每列代表一个变量,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集。
深思熟虑,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
在设计临床试验时,核心统计方法的选择是研究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统计方法的选择往往依赖于研究终点指标的类型。例如,对于计量资料结局,可选用t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而对于分类资料结局,则可能适用卡方检验或Logistic回归分析等。
值得注意的是,统计方法并非一成不变。在实际分析中,可能需要尝试多种方法,比较它们的结果差异,并结合专业知识和分析目标来做出最终判断。
运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报告结果
统计分析是一个迭代和系统化的过程,远非简单的数据导入与点击运行。它要求研究者具备灵活性和深度思考的能力,以确保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在这个过程中,统计软件只是工具之一,真正重要的是研究者的专业知识以及对统计方法的正确应用。
在呈现统计结果时,应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如表格、图形和文字。图形能够直观地展示数据趋势和模式;表格则能详细地列出数据;而文字则用于补充说明和解释图表中的信息。
审慎解读,合理表达统计结果
从统计结果转向专业结论需要谨慎和精确。在推论时,应确保结论基于数据和分析,避免做出超出数据支持的断言。结论应逻辑连贯、符合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的结果。推断应考虑研究的背景、理论和实践意义。
最终,研究的价值在于其能够提供可靠的、基于证据的结论。我们应确保从统计结果到专业结论的过渡严谨且实用。
参考资料:《临床研究统计学分析与解读》
1. 针对具体问题的在线咨询服务。
2. 年度会员制的答疑咨询服务。
3. 购买视频课程时附赠的相关主题1对1答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