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下肢骨折患者而言,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其康复过程中必然会经历一个扶拐下地的锻炼阶段。这一阶段的时机掌握至关重要。过早地让患者负重行走可能会适得其反,影响其日后的康复进程。若患者过度担忧,迟迟不敢离床练习行走,同样也会对病情的恢复产生不利影响。
今天我们将详细解读怀化市中医医院创伤骨科所科普的扶拐下地的正确时机及方法。扶拐行走作为下肢骨折患者功能康复的关键环节,其时机的选择和方法的掌握都对患者的恢复起着重要作用。
针对有内固定的患者,当骨痂形成期到来时,可考虑离床扶拐练习行走,而对于无内固定的患者,则应在达到骨折临床愈合期时开始此项练习。这样一来,不仅为伤肢承载身体重量提供了客观条件,还有效避免了因长期卧床而引发的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以及废用性骨质疏松等并发症。
具体来说,骨痂生长的情况会在骨折后的2周内开始显现。由于治疗方法的不同,患者下地的时间也会有所差异。对于采用髓内钉、钢板等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医生通常会鼓励其尽早进行离床运动,大约在2-4周的骨痂形成期即可开始扶拐行走。
而对于采取牵引、夹板外固定等保守治疗方法的患者来说,因治疗过程中需要较长时间的卧床休息且缺乏内在支撑,其下地行走的时间则不宜过早,一般建议在4-8周左右再考虑离床活动。
在骨折临床愈合期,伤者方可开始扶拐行走。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伤肢无压痛、扣触痛,无异常活动,且拍片可见大量骨痂生长,骨折线变得模糊,伤肢已能承载自身体重。
实际上,采取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往往能更早地开始扶拐下地行走。随着内置骨科材料的不断改进,部分患者在内固定术后数日即可尝试下地扶拐行走,但建议在骨痂形成期进行,以免因内固定过度受力而导致断裂或弯曲,甚至需要再次手术。
在进行离床行走锻炼时,下肢骨折患者应使用双拐。若采用腋拐,需调整拐顶高度至距离腋窝5-10CM处,与肩同宽。行走时先保持站立姿势,使双足和双拐头呈等腰三角形,再迈动健肢,站稳后抬起患肢,依次行走。请注意,行走时步幅不宜过大,速度不能过快,每步约30CM左右,每分钟不宜超过30步。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患者可逐渐由双拐改为单拐,直至最终弃拐行走。若患者能连续行走3分钟,每次不少于30步,且连续两周拍片显示骨折无变形,则可认为已达到骨性愈合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