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据通信模型,让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进一步理解。此例描述的是两个个人计算机(PC)通过普通电话线路相连,再经过公共电话网络进行数据通信的场景。
图解: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架构
如图所示,一个数据通信系统主要可分为三个核心部分:源系统(或称发送端、发送方)、传输系统(或传输网络)以及目的系统(或接收端、接收方)。
源系统通常包含以下两个组成部分:
源点(Source):源点设备产生待传输的数据,例如,一个PC生成并输出数字比特流。源点也被称为源站或信源。
发送器:产生的数字比特流需要通过发送器编码才能顺利在传输系统中传播。常见的发送器即为调制器。现今许多PC都内置了调制解调器(包含调制器和解调器),用户从外观上看不到这个调制解调器。
目的系统也包含类似的两部分:
接收器:它接收传输系统传送的信号,并将其转换为可被目的设备处理的信息。典型的接收器为调解器,它将传输线路上的模拟信号进行解调,从而提取出发送端置入的消息,还原出原始的数字比特流。
终点(Destination):终点设备从接收器获取传送的数字比特流,并输出信息(例如,在PC屏幕上显示汉字)。终点也称为目的站或信宿。
源系统和目的系统之间的传输系统可能是简单的传输线,也可能是连接两者之间的复杂网络系统。
此图解展示的数据通信系统亦可视为计算机网络。此处我们使用“数据通信系统”这一术语,主要是为了从通信的角度介绍系统中各要素的功能和工作方式,而在计算机网络中,某些数据通信的要素可能不会深入讨论。
接下来,我们介绍一些与此相关的常用术语。
通信的核心目的是传递信息,如话音、文字、图像、视频等。这些都被定义为消息。而数据则是承载消息的实体,通常为有意义的符号序列;这些信息可用计算机处理或产生。信号则是数据的电气或电磁表现形式。
根据信号中代表消息的参数的取值方式不同,信号可分为两大类:
(1) 模拟信号或连续信号:其代表消息的参数取值是连续的。例如在图示中,用户家中的调制解调器与电话端局之间的用户线就传输了模拟信号。
(2) 数字信号或离散信号:其代表消息的参数取值是离散的。例如在图示中,用户PC与调制解调器之间,或在电话网的中继线上传输的就是数字信号。当使用时间域(时域)的波形表示数字信号时,代表不同离散数值的基本波形被称为码元。在使用二进制编码时,码元只有两种状态:一种代表0,另一种代表1。
下一章节我们将深入探讨有关信道的一些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