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境界似乎与禅宗之境界有着巨大的差距。但在《坛经》之末,名曰“付嘱品第十”,其中深载了惠能大师对弟子们遗言时的衷心教导。在自知时日无多的生命尽头,他详细阐述了“三科”与“三十六对”的深奥道理。
“三科”强调自我本性的包容性,即自我之中含藏万法,一切事物与现象皆被其涵盖。而“三十六对”则贯通了一切经法,若能理解并运用此法,便能够贯通佛法与经典,同时避免陷入两个极端。其深奥之处实难完全领悟。
惠能大师不仅在佛法上做出了总结性的陈述,还在唐睿宗延和元年(712年)七月,命令弟子前往新州国恩寺督建其墓塔。次年夏末墓塔落成后,他召集,告知他们自己即将离世。他以佛法本性无生无灭的观念,为众人开示真假动静偈,以此来讲解修持上的动与静、真与假的哲理。
这偈的尾四句表明:此宗并无争执,争执即会失去道义;若执意与相逆,便容易迷失于生死之中。换言之,人们应避免过于执着,而应持有一种辩证通达的态度。对于我们凡人而言,这其中的奥妙难以完全理解。
听完偈语后,法海询问惠能大师在他灭度之后,衣法应传于何人。惠能回答说,他已经将他的教法记录在《法宝坛经》中,并希望弟子们能够守护并传递此经,以此为。他表示他不需要将衣钵传给特定的弟子,因为他对他们的信任与决心深感满意,他们已堪任大任。
公元713年的唐玄宗先天二年八月初三,惠能大师在国恩寺用斋后,与子道别。这是一个诀别的时刻,法海再次询问大师留下何种教法以令后代迷途之人得见佛性。惠能大师告诉弟子们,若要识见众生及佛性,需识见自心的众生及佛性;若不识见众生,则需在无数劫中寻佛。
惠能继续开示道:“一旦自性觉悟,众生即为佛;自性迷惑时,佛即为众生。自性平等时,众生即是佛;自性邪险时,佛仍为众生。保持一心平直即是众生成佛之路。我心中自有佛,那佛即是真我之佛。若无佛心,又何处寻求?你们自心即佛,无需犹豫。”这段话强调了自性的重要性,肯定了子心中皆有佛性,有能力弘扬佛法。
惠能大师在临终前仍对弟子们传授佛法意犹未尽。他留下了一首偈语:“静默不造善业,逍遥不行。宁静无见无闻,坦荡心无挂碍。”说完后,“他端坐至三更时分,忽然对门人说:我走了!安详离世。”
《坛经》在记载惠能大师圆寂的瞬间时充满了美好的祈愿与真挚的悲情:“那一刻异香满室、白虹贯地、林木变白、哀鸣。”这位禅宗大师虽然洞察并看透了一切,但在临终前仍念念不忘对弟子们的嘱托。
生命的终结并非意味着一切的结束。惠能大师的如同一盏明灯,指引着后世弟子们在佛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