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制造行业的成本精细化管理而言,差异的核算工作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采购及制造过程中。将成本差异细分为采购差异与制造差异是至关重要的两个环节。
一、采购差异的核算解析
采购差异主要反映的是材料价值的差异,源于采购流程之中。实施标准成本制度的企业通常会有固定的供应商,并对不同供应商的材料制定了标准价格。特别是对于从国外进口材料的企业,还会考虑到汇率变动对材料成本的影响。具体来说,采购差异包含以下三大类别:
1. 纯价格差异:指在采购材料时,不考虑采购份额与汇率的变动,仅因实际采购价格与标准价格的差异而产生的成本变动。此差异的核算有助于衡量材料纯价格变动对成本的影响。
2. 份额差异:指在采购时不考虑纯价格与汇率的变动,因实际采购份额与标准采购份额不同而产生的差异。此差异的核算用于衡量采购份额变动对成本的影响。
3. 汇率差异:指在采购材料时,由于实际汇率与标准汇率的不同而产生的成本差异。这种差异主要针对进口材料的企业,衡量汇率变动对成本的影响。
多数企业在综合反映成本差异时会将上述三者的数据合并,但具体是否进行分解,则需根据企业管理的需求来定。值得注意的是,在计算采购差异时,使用的是实际耗用材料数量,而非实际采购数量。
二、制造差异的核算详述
制造差异则是制造过程中因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用量和价格与标准不同而产生的差异。为更好地配合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笔者建议将质量差异从用量差异中独立出来进行考核。详细分解如下:
1. 材料用量差异:涉及生产过程中的材料耗用。它受成品率和原材料利用率的影响,进一步细分为物料清单间的用量差异、材料质量差异以及实际投料与标准间的用量差异。
2. 人工费率差异:因实际小时工资率与标准小时工资率不同而产生。
3. 人工效率差异:反映实际耗费人工工时与标准工时之间的差异,主要受工人工作态度和机器效率影响。
4. 变动制造费用费率差异:由于实际费率与标准费率不同而产生,主要是对较大的变动项目进行核算。
5.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涉及实际工时与标准工时的差异,进一步细分为纯效率差异和质量差异。
6.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因实际与预算的固定制造费用不同而产生,可能与预算制定或费用预算遵守情况有关。
7. 固定制造费用产量差异:因预算产量与实际产量不同而产生,主要与销售市场预测的准确性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