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亦称祭月节、月夜节或团圆节,是中间的传统大节,象征着月圆人团圆的深意,饱含了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
自古以来,中秋便流传着诸多习俗,如祭月、赏月、燃灯、品尝月饼等,这些传统习俗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关于中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古代帝王被视为天界在人间的守护者,承担着与天地沟通的重任,因此有祭天、地、日、月的传统。据《礼记》记载,帝王在秋季的夜晚祭拜月亮,这表明早在春秋时期,帝王便开始祭拜月亮。
另一种说法与丰收庆祝有关。秋季是农作物成熟的季节,“秋”字即由此而来。农民们为了表达丰收的喜悦,选择在八月十五这一天庆祝,全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并祈求来年的丰收。
据学者考证,“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而直到唐初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其盛行始于宋代,至明清时更趋盛大,成为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十分丰富,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等神话故事广为流传。
以嫦娥奔月为例,这一神话源于古人对星辰的崇拜。传说中嫦娥偷吃了仙,飞入月宫成为蟾蜍。这一故事最早见于《归藏》,西汉的《淮南子》中也有相关记载。
再如吴刚伐桂的传说中,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繁茂高大。汉朝的吴刚因犯错被罚到月宫砍伐桂树,但每次砍下后桂树又立即合拢。这一传说在李白等诗人的诗中也有所体现。
中秋节的习俗因地域差异而有所不同。全国上下普遍有赏月的习惯,人们会设香案、摆设时令水果和月饼等食品。在唐代和宋代,中秋赏月之风尤为盛行。中的店家也会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
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之一。月饼最初是用于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逐渐成为中秋节家人团聚时的美食。
在浙江一带,观潮也是中秋节的重要活动之一。自古以来,观潮之风盛行,尤其到了宋代更是如此。钱塘潮水磅礴气势令人震撼。
中秋之夜还有燃灯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习俗。燃灯之俗在近代更为盛行。
中秋节期间也有猜灯谜的活动。人们将谜语写在灯笼上供人猜解增添了赏灯的乐趣。
花灯也是中秋节的重要元素之一。南方地区尤其是广东地区有玩花灯的传统称为“树中秋”或“竖中秋”。
历经千年时光的流转这些习俗依然代代相传成为了独特而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