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供应链管理的领域中,对库存进行精准的量化分析是至关重要的。当供应链管理者们交流或分析库存管理策略时,为了避免误解和歧义,确保双方对所讨论的库存概念有共同的理解是必要的先决条件。如图3-1所示,涉及到“库存”二字的概念繁多。
一、周期库存
从下达库存补充指令到实际库存得到补充的时间段内,包含了前置期、提前期以及补货时间等概念。这其中既包括内部准备如订单的产生与审批,也涵盖客户从发出订货单至收到货物的时间间隔。两次库存补充指令之间的时间间隔则被称作计划周期或订单间隔时间。为满足这一时间段内的消耗需求,必要的库存被称为周期库存。
二、安全库存
企业为应对需求和供应的不确定性而预先设定的最小库存便是安全库存,它作为正常生产或销售库存之外的缓冲措施,旨在降低断货风险。
三、平均库存
由于库存水平经常变动,单一时刻的库存量难以代表整体库存水平。尽管有些企业采用期末库存值来衡量库存水平,但这种方法过于简单且不够科学。特定时间点的库存数据虽易于获取,却受偶然因素影响。平均库存成为了一种更为合适的分析工具。平均库存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库存的平均水平,可通过期内各个时间点的库存值计算得出。企业的财务报表通常会提供按自然周期(如年、半年、季度或月)计算的期初和期末库存值,从而便于计算平均库存。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系统的应用,如ERP或其他库存管理系统,能够实时抓取库存数据,从而获得更贴近实际的库存数据。若条件允许,通过抓取多个时间点的库存数据来计算平均值能更客观地反映企业的库存状况。
四、最大与最小库存
最大库存指的是在最高库存水平加上库存补货到达瞬间的在库量以及补货量。这一概念常用于仓容规划与储位设置。而在库存计划层面,最小库存通常等同于安全库存,代表预期的未来库存最小值,但实际上最小库存可能为零。
无论是制造型企业还是流通型企业,库存都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占据重要位置,影响着企业管理者与投资人的决策。表3-1展示了公司损益表的简单示例,其中库存影响销售费用、存货跌价准备以及财务费用。而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库存价值直接体现在流动资产中。
在财务报表分析时,某些企业可能会采取特殊措施来“美化”其报表中的库存表现。通过观察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是否增加或查看损益表中的销售折扣是否增加等手段,我们可以揭示这些行为。库存还对企业现金流量和营运资金产生着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