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之有多见也句式_未之多见也句式正确语序

2025-01-0523:13:17创业资讯2

一、语序的规律

一、宾语位置调整

古代汉语中,宾语的位置有时会进行特殊的调整。这种调整基于特定的语法规则。

1. 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当疑问代词作为宾语时,通常会前置于动词之前,以构成疑问。

2. 动词的宾语前置:某些情况下,动词的宾语也会被前置。例如,“吾谁欺,欺天乎?”中的“谁”作为宾语被前置。

3. 介宾结构中的宾语前置:在介宾结构中,介词的宾语也常常被前置。如:“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这里,“为……所”的宾语也被前置。

4. 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作为宾语时,也会被前置。如:“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和“臣未之闻也。”中,代词宾语被前置。

5. 复指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当需要复指宾语时,会使用代词复指,这时宾语也可以前置。常用的复指代词有“之”和“是”。

还有两种特殊的宾语前置情况:

1. “惟(唯)+ 宾语+ 是(之)+ 动词”的结构。

2. “此(是)之谓……”是一种固定格式,意指“这就是说……”。

二、谓语前置的现象

谓语前置是古代汉语句子的一种特殊现象。

1. 表示疑问的句子中的谓语前置:当句子表达疑问时,谓语常常放在主语之前,如:“何哉,尔所谓达者?”

2. 表示感叹的句子中的谓语前置:感叹句中的谓语也会前置,如:“贤哉,回也!”

二、被动句式的解析

被动句是指主语作为谓语动词的被动者或受事者的句子。根据其形式标志,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

一、意念上的被动句:这种句子没有特定的被动词,但其被动性质需从上下文或语境中理解,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此句中,“蔓草”虽为主语,但实际上是“被”除的对象。

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 “于”字句:动词后使用“于”字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如:“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履,未绝鼓音。”这里,“郤克”被“矢”所伤。

2. “为”字句:介词“为”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例如,“为+行为主动者”的结构,或“为……所”的结构,用以明确表示被动意义,如:“夫直义者,不为人所容。”

3. “见”字句:用“见”字表示被动。其中包括“见+动词”的形式,如“盆成括见杀”,以及“见……于”的句式,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里“见”是助动词,表示被动,而“于”字则引出行为的主动者。

4. “被”字句:助词“被”帮助表示被动,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被”字还可作介词,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如“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回”。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