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疵的分类及控制方法
01 常发性纱疵
常发性纱疵,常被称为IPI,是在纱线生产过程中频繁出现的纱疵,无需从纱线中特别移除。这类纱疵以每千米个数计,主要分为细节、粗节和棉结三大类。其中,细节和粗节的长度以及棉结的截面尺寸都有明确的标准。从理论上讲,这些纱疵是成纱过程的必然产物,原料特性、纤维束形态变化、机件回转振动等因素都会产生,对布面和织造效率的影响虽小,却是无法完全消除的。
02 偶发性纱疵
偶发性纱疵则是相对少见的纱疵,表现为较大的质量变异或尺寸变化。这类纱疵的产因较为复杂,包括纤维原料整齐度差、牵伸过程中纤维无序散失或无序附入、人为操作干扰、机械缺陷等。偶发性纱疵对络筒效率、织造效率、整理过程以及织物外观和使用性能都有较大危害。
以下是各类纱疵的具体解释及控制方法:
纱疵的具体解释
常发性纱疵和偶发性纱疵的具体类型、产生原因及影响已如上述所述。纱疵还包括节、长粗节、长细节等不同类型,这些类型的纱疵对织物的质量和织造过程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控制方法
针对不同类型和原因的纱疵,需要采取不同的控制方法。原料的选择是基础,要选择长度、短绒含量和马克隆值合适的原棉,并控制差异,提高一致性。对于化纤原料,要注意超长纤维、纤维勾结或粘连等问题,确保生产量大且质量相对稳定。
在工艺设计方面,要合理设置清梳、精梳工艺参数,选择合适的分梳元件规格,以减少纤维损伤和短绒排除不足。牵伸隔距、牵伸倍数等也要合理设置,避免引起牵伸部件变形和对纤维控制不良。
设备状态也是影响纱疵的重要因素。清梳设备、精梳设备、并条设备、粗纱设备、细纱设备以及络筒设备的状态都会影响纱疵的产生。要确保各设备的梳理元件、牵伸器材等处于良好状态,保持表面光洁,风量和风压大小适当,各处绕花和挂花等问题要及时处理。
其他注意事项
针对不同纤维和纺纱工艺,造成竹节纱疵的主要因素会有所不同。纯棉、棉与化纤混纺品种和纯化纤品种的纱疵控制办法也有所区别。在纺纱生产中,需要针对品种制订纱疵控制办法。
根据后道品种与质量要求,选择合适长度、短绒含量与马克隆值的原棉是基本要求。重点是控制差异,提高一致性。对于化纤原料,要特别关注企业的生产能力与生产量,确保质量稳定。
未完待续...
本文选自《纺织技术与实践》杂志,以供读者参考学习。
如有更多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欢迎咨询专业人士或参考相关技术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