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开展
何为不合格?
答:产品或服务未能达到预期的标准或要求。
处置方式有哪些?
答:包括返工、返修、让步接收、退货、报废以及采取纠正预防措施。
不合格品控制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防止不合格品被非预期使用或交付。
不合格品控制的方法
首先是识别,然后进行控制。
控制流程
1. 识别
识别不合格:依据产品标准、客户要求、工艺文件、检验文件以及样板等进行产品合格与否的判断。
2. 标识
对检验状态进行标识,如标识“待处理”或“不合格”。生产班组需对不合格的半成品与原材料进行明确的标识。
3. 隔离
将不合格品与正常的合格品明确区分开,使用红色胶盘/物料框,划分不合格区域,并安排人员定期确认与登记数量。
4. 记录
在检验报告上正确记录不合格产品的相关信息,包括型号、批次、检验日期、检验依据、不合格品的数量及检验结果。
5. 评审
当不合格品数量较多或对公司信誉与资金影响大时,需相关部门进行评审。
6. 处置
处置方式包括挑选使用、返修、让步接收、报废处理以及采取纠正预防措施等。
防止不合格品产生
员工与技术人员的角色
员工与技术人员的质量意识、技术水平、熟练程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以及是否按正确的工艺文件操作等都会影响产品质量。
要求他们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产品的质量特性的形成与变化的基本知识,关键岗位人员要重点培训并持证上岗。
检验员的角色
检验员作为一线的质量控制人员,对于避免或减少产品批量不合格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需要有良好的事业心、责任心、敬业爱厂等职业道德,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程度与较高的产品知识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
设备保养的重要性
设备的精度保持性、稳定性和性能可靠性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加工产品的质量特性的波动幅度。设备的日常保养与维修至关重要。
包括润滑保养(五定)以及设备的二级保养和三级保养等,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产品的质量。
作业方法的管理
核心在于对工艺方法和保养方法的选择与确定、工艺纪律管理。需要编制作业指导书,并加强对异常作业的控制,包括人员、设备、材料和工艺方法的变更等。
要求对工艺流程进行修订和控制,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和产品的质量。
总结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控制流程和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识别、控制和防止不合格品的发生。这不仅需要员工的责任心和专业技能,还需要完善的设备和作业方法的管理。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措施,才能确保产品的质量,满足客户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