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定制的基本策略为_大规模定制的基本思路是基于产品

2025-01-0623:42:40经营策略0

中小企业的智能制造(信息化建设)之路,前景广阔,挑战重重。面对缺人、缺钱、缺标准、缺管理等种种制约因素,其转型之路显得尤为艰巨。不同于大型企业的成熟经验,中小企业的智造转型是一个崭新的领域,需要我们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从愿景设定、需求明确、简而奢有、积极上云、长期合作等角度,探讨如何更好地推动中小企业的智造转型。

一、设定明确的愿景

中小企业在进行智能制造转型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愿景和目标。这一愿景应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并考虑到生产的特性——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模式。随着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企业需通过内部的标准化、模块化来实现规模化生产,从而在成本、质量、交期等方面获得竞争优势。

智能制造的愿景,是基于高度适应能力的基础上实现大规模定制化生产。为此,企业需要实现数字化转型,将数字化和智能化融入生产流程中。

高度适应能力体现在产品、工艺和设施的快速调整和变化上,以及对需求和环境变化的快速响应上。这需要借助自动化或先进制造技术,如高级机器人、增材制造、计算机视觉等,同时还需要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数字化的虚拟化、集成化,以达到全局性的虚实融合。

二、精准把握需求

中小企业的智造转型,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看是数字化过程。这涉及到ERP、MES、数据采集、嵌入式系统、工业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实施和应用。

在众多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中,有些解决方案虽然价值高但实施复杂、投入大,而有些则简单易用但经济效果不明显。考虑到中小企业的预算有限,企业需要审慎选择,识别出那些高价值且易于实施的解决方案。

通过绘制数字化解决方案的价值与复杂度(投入)矩阵,企业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哪些解决方案是值得优先实施的。通常,企业应优先实施那些高价值且低复杂度的解决方案,再逐步扩展到其他解决方案。

三、简而奢有,合理规划转型路径

“简而奢有”意味着在智造转型过程中,中小企业应先满足刚性需求,再考虑弹性需求。这意味着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先解决紧迫的问题,再考虑优化和扩展。

数字化转型应遵循少人化、标准化、模块化、集成化的递进要求。解决方案应尽可能地减少人工干预,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标准化和模块化的解决方案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实施和维护成本。

当标准化和模块化的解决方案仍不能满足业务需求时,企业可以考虑通过不同系统或应用之间的集成来满足需求。虽然纯定制化开发可能更符合企业的特定需求,但对于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来说,这可能并不是最佳选择。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