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时期,笔筒以其便利实用、兼具观赏性和独特文化品位,风靡于文人墨客之间。当时的文人们将它视为案头不可或缺的文房宝物。例如前清词人朱彝尊的《笔筒铭》所提及:“笔筒对案而设,可使毛笔规整而保持挺直,有如家中的客人在得所安居之。”
其形状历久不变,仍以圆筒直口直壁为主,其身形形如瓜瓞般对称,又如钗环,线条流畅。然而随着工艺的进步和匠人的奇思妙想,笔筒的形态也得以创新,出现了方形、菱形、多边形等不同形状,甚至有不规则的异形设计。其材质也因应需求和审美观念的转变而丰富多样,瓷器、竹子、木材不再是唯一的选项,还加入白玉、象牙、水晶等多种珍稀材料。
尽管笔筒是文房器皿中形态变化最为保守的品类,其装饰却丰富至极。历来各大名窑瓷器、竹刻工艺、牙雕艺术、家具制作以及玉雕艺术等均对其有所涉猎,并展现出各自精湛的技艺。笔筒上或绘有色彩斑斓的画作,或经过精巧绝伦的雕刻加工,这无不展现出人们对其深深倾爱与追捧。
我有幸多年收藏笔筒,其中尤以一款翻簧笔筒为最爱。这支长宽皆为12厘米、高16厘米的方形笔筒虽看似木制却以非木材料制成,其规整的外形、挺括的线角以及四面满工的工艺都令人赞叹。更值得一提的是其底部镶嵌的菱形红木底座和浅浮雕技法的画面雕刻,传达出远山近水、层峦叠嶂的韵味,更显其古朴雅致。
经我了解,此款翻簧笔筒的制作工艺极为繁复。在宁波奉化的一位艺人处得知,其原料需从山中精选节长粗壮的楠竹,经过多道工序方可制成。此工艺不仅要求匠人具备高超的技艺,还需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制成的笔筒不仅体现了翻簧竹刻工艺与造型的完美结合,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竹子的风韵与内涵。
随着时间推移及空气氧化作用,这款笔筒的色泽逐渐由明丽柔和变得深邃,如同深褐琥珀般迷人。而翻簧制作工艺更是我国独有的独特技艺,已被列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仅在浙江奉化等地由少数艺人掌握此技艺并创作出少量作品。
这份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与热爱令人深感敬意与赞赏。而此款翻簧笔筒正是这份传承与技艺的最佳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