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温度参数而言,我们必须严格监控料筒、材料、模具以及环境等多方面的温度。这包括但不限于设定螺杆料筒的温度,其温度通常需高于塑料熔点10℃至30℃之间。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生产厂商的材料因其合成方法和助剂类型的差异,其熔点和在料筒中可接受的停留时间都会有所不同。
模具温度的控制亦是一个重要环节,一般会使用循环水进行冷却。但当生产要求涉及到精密尺寸或高表面质量的产品时,应采用精确控制的模温机以满足工艺需求。
在成型过程中,注射行程的确定是关键步骤之一。理论上,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公式来计算所需的注射行程。这个公式为:S1 = 4 × (CVp + Va) / ρDs2。在这个公式中,每个变量都代表着特定的参数:注射行程Vp代表产品体积,ρ代表树脂密度,C代表型腔数目,Va代表浇口体积,Ds代表螺杆直径。
在实际操作中,如果我们已知“产品+浇口”的总重量,我们可以用另一个公式来计算注射行程:S1 = (M / Mmax) × Smax + (5~10)mm。其中S1代表注射行程,mm;M代表“产品+浇口”的总重量,g;Mmax代表注塑机的最大注射量,g;Smax代表注塑机的最大注射行程。
由于模具内不同部位的几何形状和流道系统的差异,对充模熔体的流动状态有着不同的要求。这要求我们在注射过程中,螺杆向模具推进熔体时,能够在不同的位置上实现不同的压力和速度,这就是所谓的多级注射成型。
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塑件在成型时至少需要设定三段或四段以上的注射过程。例如,主流道处为第一段,分流道至浇口处为第二段,当产品充满型腔约90%时进入第三段,剩余部分则为第四段。我们可以通过计算重量法来确定各段切换位置点的设定。
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应根据产品质量要求、流道结构以及模具排气状况等因素,对多级注射工艺参数进行科学分析并合理设定。通常可以采用调试观察法来设定注射位置点的压力/速度为0,观察熔体的流动位置及产品缺陷情况,逐步调整直至找到合理的位置点。
在调试过程中,我们必须特别注意欠注产品的脱模情况,以防止在模具的凹陷部位因欠注而发生粘模的问题。
总体而言,对各项工艺参数的精准控制与调整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关键。这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技巧,以达到最佳的成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