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类对于自身生活环境、条件与方式的不断追求与改进,这种内在的愿望驱动着人们追求生命意义。
人类的消费需求正是其内在愿望的体现,这涵盖了改善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生活环境到生活条件,乃至创新与发展都深深依赖于消费活动。
在资本或工业化后的市场经济中,存在一种典型的矛盾:生产相对过剩而购买力相对不足。人类在消费方面的能力却是有限的。
以日常的饮食、穿衣、睡眠和出行等为例,虽然人们的消费量有所限制,一旦超出便可能造成健康问题或过度消费的困扰。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维持基本生存和物质生活的条件已经相对容易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却日益凸显,如虚荣心、权力欲、占有欲等欲望,尽管它们与物质需求有关联,但本质上却属于精神层面的追求。
进入后工业时代,人类的消费行为更侧重于精神与心灵的满足。这包括人际沟通、合作、配合与支持等行为,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工作或劳动本身。
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更使人类体现出自身的本质和意义。在单纯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这很难实现。
那些有劳动能力但长期失业或无业的人,除了经济上的损失外,还可能失去社会地位和品格。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整个社会的道德。
无论是西方发达还是其他地区,社会都出现了因心理问题、精神疾病、物成瘾等问题导致的堕落现象。从这一角度看,就业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
发展、扩大和保障就业应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场经济和竞争虽然强调效率,但并不能解决人类生活中的所有基础需求。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已不再是“纯自然”状态下的需求,而是构建了一个人为的、人造的世界。
充分就业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体现,更是人类文明进步和文化发展的标志之一。
市场是人类生活中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化,特别是在中壮年劳动力丧失劳动能力之前实现充分的就业显得尤为重要。
消费并不是需要刻意刺激的行为。当人们有工作并获得收入时,他们自然会进行消费并逐步升级其消费水平。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应用推广,工业产品的价格持续下降。这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更优质的产品。随着社会福利的提升,劳动者的生活品质也会得到持续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