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亚当·斯密的货币观》
2009年由日报出版社出版。
在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国富论》中,对货币的起源及其效用有着深入的探讨。书中提到:“通过货币这种媒介,一切货物都能进行买卖或交换。货物交换所遵循的法则揭示了商品的相对价值或交换价值。”这里所提及的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有时相互交织,有时又显得独立。对于许多人来说,这种论述似乎是个悖论。但经过深思熟虑后,我们发现其中蕴含的智慧。
斯密在书中阐述了货币的起源和作用,认为货币极大地促进了物品交换的进行,使得交易更为高效便捷。从本质上说,通过货币为媒介的交换更能有效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在货币出现之前,人们多以物易物,常常遇到供需不匹配的问题,有时交换无法达成,或者需要经过多次交换才能满足双方的需求。有了货币的参与,交易变得更为直接和简单,买卖双方可以直接进行交换,迅速满足各自的需求。
斯密进一步指出,货币是物品的价值尺度。一个物品的价值大小在货币交易中体现为交换回来的货币数量。商品的价值包含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种属性。那么,在货币交易中,货币表现的是使用价值还是交换价值呢?实际上,在不同的交易场景中,货币有时表现为使用价值,有时又表现为交换价值。这并不矛盾,而是市场交易的常态。
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实际例子出发。想象甲生产洗衣粉并希望出售以换取其他物品,乙需要洗衣粉而甲需要猪肉。通过交易,甲的洗衣粉对于甲来说是交换价值,而对于乙来说则是使用价值。因为乙需要洗衣粉来满足其需求。类似地,丙养猪并希望出售猪肉给甲以换取其他所需物品。在这个交易中,洗衣粉和猪肉的价格对于双方都表现为使用价值,因为他们都找到了对方所需之物。
再来看一个更为具体的例子来解释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比如A品牌的普通小汽车和B品牌的豪华小汽车。这两款车的使用价值都是满足人们的交通需求。假设A车是满足交通需求的最低成本选择,那么它的使用价值就可以被定义为满足这一需求的最低价格点即10万元。而B车虽然价格高昂但其豪华配置和品牌价值等额外因素使得其部分价值并不完全用于满足交通需求而是作为交换价值存在。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使用价值大而交换价值小以及交换价值大而使用价值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