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之韵近日引发了关于《诗经》的新领悟,发现在,一个共通的主题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松柏等树木在丧葬习俗中的应用。昔日交通不便,东西方文化交流尚显稀疏,这种相似性究竟是巧合还是另有深意?让我们一同探寻。
谈及柏树,其英文名为cypress,与地名Cyprus(塞浦路斯)颇具渊源。此岛因满布柏树,故得“柏树之国”之美誉。希腊人初探此地,便为柏树的坚韧与长青所折服,遂以之为名。
更引人入胜的是,希腊神话中蕴藏着柏树与哀思的深厚情感。一位名叫赛帕里西亚斯的少年与神明的情缘,以及他因误射神鹿而引发的悲情故事,都让柏树在西方文化中成为了哀悼的象征。
回望东方,柏树在文化中同样承载着深沉的情感。它不仅是哀悼逝者的标志,更是生命长青、长寿的象征。《小雅·天保》中的诗句,便是对松柏永茂、福寿传承的美好祝愿。古人赞美松柏挺拔的主干、坚硬的木质与防潮隔热的特性,故而在丧葬时多选用这些木材制作棺椁。
柏树在古人眼中更是西方正色——白色的象征。在《六书精蕴》中述,柏树枝常指向西方,代表着贞德与生命的敬畏。阴阳互生之中,柏树集阴阳于一身,因此常被用以克制邪物、供奉牌位,庇佑后人。
跨越东西,虽未互通音讯,但人们不约而同地以松柏作为祭奠与哀悼的意象。这绝非巧合,而是源于人类对自然的理解与尊重。松柏的种植遍布各地,其斗寒傲雪、不畏风霜的特性让人们取之用于建材。古罗马的棺木多以柏木制成,而希腊人亦习惯将柏枝放入灵柩中。
在文化中,松木常用于棺材,既因其实质坚固、不易腐烂,更因松柏所寓意的坚贞与美好。农村俗语“生不睡柳,死不睡杨”便是对此的生动诠释。杨木速生却易腐,而柳木则有散财、绝后之虞。
无论是东方的祭祀祖先还是西方的神话传说,松柏都成为了连接人与神、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东西方神话中都有对情与欲、生与死的探讨。松柏作为百木之长,经冬不凋,常被视为长寿与坚毅的象征。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便是对此的最好注解。
而今,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松柏都是悲哀与哀悼的情感载体。人们用它们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与敬意。正如诗经女孩所感,“人类的文明总是相似而渊源流传”。在这点上,东西方文化有着共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