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经济学历史长河中,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与庇古于20世纪初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概念——“外部性”。此术语亦被称为外部效应、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亦或外部经济,它用于描述个人或的行为决策对其他个体或的利益得失情况。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外部效应指的是一个经济主体(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对其他经济主体及社会福利产生的有利或不利影响。这种影响是非市场化的,意味着一方给另一方带来的收益或损失并不能完全由作为社会成员的和个人承担。它实质上是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附带”作用。
外部效应可根据其结果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两种类型。正外部性即某个经济主体的活动行为给他人或社会带来益处,而受益方无需承担任何成本;而负外部性则是某个经济主体的活动行为给他人或社会造成损害,却无需为此承担任何成本。简而言之,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即为正外部效应,而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则为负外部效应,两者相互对立,存在于各种经济活动中。
让我们更具体地探讨一下日常生产和消费活动中,厂商与个人所造成的正负外部性实例。
关于负外部性的例子,在生产方面,化工厂的废水、废气等污染物排放,对当地环境造成严重,这不仅是了当地居民的空气与水源,还可能使他们的身体健康受到损害。需承担巨大的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在消费方面,者夜间的狗可能影响邻居的睡眠质量,导致他们不得不购买来解决问题。
而关于正外部性的例子,教育及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其典型代表。健全的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人才,对全社会都有益处。而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绿化带的铺设则为我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便利与舒适。再如消费方面,热爱花草的消费者所创建的花圃不仅为自身带来利益,同时也能给路人带来视觉与嗅觉上的享受,并成为吸引蜜蜂采蜜的佳地。
由于外部性的存在,社会生产有时会偏离最有效的状态,致使市场经济不能很好地发挥基础作用来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当市场机制无法通过自发作用进行调节时,便应承担起责任。对于正外部性的活动,常通过补贴来鼓励其发展,如植树造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等环保措施都能得到的支持与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