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言:“心病还需心医”,这句话深刻反映了中医的智慧。早在《东医宝鉴》中就提到了:“欲治其疾,先治其心,必正其心,乃资于道。”这为治疗情志疾病指明了方向。
对于抑郁症这样的情志疾病,单纯依赖物治疗是远远不够的。中医的情志相胜理论为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有意识地运用另一种情志活动来调节因特定刺激而引发的疾病。
在抑郁症的治疗中,放下以下五种执念显得尤为重要:
执念一:对完美的过度追求。这种执念往往使患者对自己要求过高,导致自我苛责和不满,久而久之,不仅影响情绪,还可能干扰肝气的正常疏泄功能。
执念二:过度的思虑。思虑过度会损耗脾血,干扰脾的运化功能,常导致患者感到头晕、健忘、食欲不振。
执念三:对未来的过度恐惧和焦虑。恐惧会对肾脏造成伤害,长期处于恐惧状态或经历突然的意外惊吓都会使肾气受损。这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腿脚无力、尿频尿急等症状。
执念四: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这种心态容易压抑患者的情绪,长期下来可能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进而影响身体健康。
执念五:总是自我否定。这是阳虚阴盛的表现,通常因为阳气不足导致机体能量低下,从而影响情感状态和思维状态。
我曾有一位患者,在四月份曾有过自伤的念头,但经过一段时间后,虽然这种念头消失,他却发现自己逻辑思维、表达能力及情感共情方面存在问题。他常常在晚上回想起不愉快的过去,睡前喜欢幻想,梦境也较为混乱。他对一些小事显得特别计较,容易在简单的词语和句子上钻牛角尖。
针对他的情况,中医诊断为心脾两虚、执念太深。因此开具了以柴胡、龙骨等草为主的方剂。同时建议他通过运动和从事其他喜欢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感到乏力、头晕症状有所好转,胸闷心慌也有所减轻。经过大约三个月的巩固调理后停,明显感受到患者心态更加平和,对外界刺激的抵抗力增强,自己的判断也更加坚定。
放下执念并非易事,但并不意味着放弃自我。在积极治疗的不断调整心态,我们便能逐渐走向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