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支炉”,如今多数年轻人或许不甚了解,即便是年纪稍长的人群,也有许多已经遗忘了它的存在。实则,支炉乃是早年间的炊具,它由煤矸石、陶土、砂子加水混合制成的泥坯制成,经过阴干与烧制而成。
此物外观粗糙,呈灰黑色,形似平底锅,口径大约三十多公分,高约二十公分。其壁厚仅一公分左右,支炉面上有一圈直径约一公分的小圆孔,有序排列。那时的街头杂货铺中常能见到它的身影。
用支炉时,将其倒置于火炉上,便可烘烤各类食物,如馒头片、窝头片、发糕以及白薯片等。若烙面饼或馅饼时火候过旺,容易烙焦,此时可在炉火上加盖一个压火铁盖,以防食物外焦内生。当时,烤制窝头片与白薯片较为常见,而烙饼则较少。
因支炉由陶土砂子制成,极易破碎,若家中仍保留有支炉,那可算是珍贵的古董了。
砂锅的外形与支炉颇为相似,同样是用煤矸石、陶土、沙子混合烧制而成。还有熬的锅与之相伴,共同构成了“一门三兄弟”的独特组合。砂锅还有一个别致的名字——“砂䀇子”。
使用砂锅时需注意,切勿一开始就用大火烧煮,否则砂锅容易破裂。烧热后亦不可直接放在地上,最好放在木板上。北京有句歇后语:“打破砂锅——问到底。”反映了砂锅的特质。京西安家滩是北京砂锅的主要产地,其产品质量上乘。
砂锅的用途广泛,可用于熬粥、炖肉、炖菜、制作汤羹等。北京西城的缸瓦市有一家名为“砂锅居”的饭庄,以砂锅白肉闻名。尽管现今的小砂锅精致小巧,但已难见老式砂锅的粗犷风格。
再者说及水汆,这是老北京家庭中常见的物品。它由黑铁皮或白铁皮(镀锌板)制成,底部有底而无盖,长度约二十公分,直径五六公分的样子。顶部口沿外侧设有一个长铁把用于握持。虽然那时暖水瓶已普及,但其水难以用于沏茶,这时水汆的作用便凸显出来。
家中若有客人至,可用火筷子在火炉上挖出一个圆窝,将水汆置于其中并覆上煤球。水汆因受热面积大而能迅速将水烧开,一水汆的水刚好够沏一壶茉莉花茶。如今家家户户都有电热水壶,待客沏茶的方式也更加便捷,水汆烧水沏茶待客的旧时情景已成往事。
在辛卯年九月的一个宁静午后,于房山的我为心灵寻找一片宁静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