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人物:戏剧假发编织师邹晓玲
从早上7:30的钟声响起,到下午17:30的夕阳落下,对于邹晓玲来说,这一日复一日的规律性循环早已成为了她生活的一部分。自18岁踏入这个行业以来,17年的时光,她一直重复着这份看似单调却又极具深意的工作。
她,一位戏剧假发编织技师,工作范围虽仅限于一张小方桌和靠椅,但她的“舞台”却遍布大江南北。她用一双巧手,将影视剧中的男女明星“梳”成最美的样子,让他们的形象呈现在公众视野中。
在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的“女红坊”工艺博物馆内,邹晓玲以她精湛的技艺和极高的效率闻名。她右手拿着直径仅0.1毫米的钩针,左手握着一股头发,精准而迅速地将其编织到蕾丝网帽上。2秒钟内,一根、两根、三根……头发迅速而有序地固定在网帽上。
电话铃声的响起,会打断邹晓玲的工作,但她只是短暂地直了直腰背,然后继续她的工作。她将完成的一顶顶假发头套打包送下楼,由快递公司送往东部的影视基地。人们或许不知道,他们手机里、电脑里的热播剧中那些轻易变换发型的大明星们,他们的发型正是出自这些像邹晓玲这样的工匠之手。
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已经完成了数以万计的假发头套。每一部热播剧,如《孤芳不自赏》、《锦绣未央》等,都有她在背后的辛勤付出。在银幕背后,她的手艺越发受到人们的赞誉。
入行以来,邹晓玲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技艺。她掌握了7种头发打结的方式,通过不同的组合,她能够模拟出真实的头旋和发际线。在2008年北京会开幕式的制作中,她与团队共同完成了2000多个假发头套的制作任务,为她的职业生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随着业务的扩展,越来越多的影视剧订单找上了门。邹晓玲需要了解每位明星的脸型、发际线等细节,为他们量身定制假发头套。她与造型师们沟通、学习、争辩,以确保每一个头套都能完美地呈现在屏幕上。
尽管她的工作常常是幕后的,但她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每当看到女儿为古装剧中的发型着迷时,她会自豪地告诉她:“那是我做的。”虽然有时需要在家人面前进行“业务”探讨,但那种内心的满足感是无法言喻的。
在邹晓玲的眼中,每一个假发头套都是一次挑战和一次机会。她的手艺得到了业内的认可和尊重。而她也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编织工,而是一位为明星打造完美形象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