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我们常认为思维定势能指导我们的行为和判断,但在很多情况下,它却可能误导我们。思维定势在人们的思维中扮演着消极或负面的角色,但事实上它并非全然无益。那么,我们应如何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面呢?
年终总结时刻,各部门经理提交的计划中几乎都提到了一个共同的要求:增加人员。这看似合理的需求背后,却隐藏着一种普遍的思维定势。在发布业绩增长目标后,管理人员往往不深入分析部门现状和目标之间的联系,而是简单地依据增长就认为需要增加人手。这种思维定势是基于一种假设:增长即意味着工作量的增加。
这种思维定势并非全然无益的思维模式。我们来看看自由落体实验的历史。在伽利略之前,人们深受亚里士多德结论的影响,认为重的物体下落速度比轻的物体快,这一观念误导了人们长达1900多年。直到伽利略的实验了这一错误结论,才纠正了这一持续了很久的错误。这告诉我们,思维定势虽然有时会导致错误的结论,但也可以通过科学实验和实证研究来打破和纠正。
再来看一个例子,蜜蜂对于光亮处的思维定势导致了它们的悲催结果。苍蝇在类似情境中却能迅速逃离。这两种昆虫的行为差异给了我们启示:并不是所有的思维定势都是有害的,有些思维定势可以帮助我们在特定情境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那么,什么是积极的思维定势呢?
要建立知识型的积极思维定势。我们需要保持对不同知识和经验的兴趣和好奇心,力求更深入了解。这需要我们拥有包容力,能够接纳和吸收新的知识。例如,文明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其文化的包容性。同样,在知识体系中,我们也需要构建包容性的结构,对不同的知识进行分类加工。
要建立社会型的积极思维定势。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需要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由于个人成长环境和价值观的不同,我们与他人沟通和交流时难免会有冲突。这时,我们需要采取包容性的思维模式,追求不同观点之间广泛的关联性。比如分蛋糕的例子中,我们应该以博弈论的方式找到最公平的解决方案。
要建立心理型的积极思维定势。这需要我们拥有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这种心态的培养可能源于以往愉快的经历或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中感受到的新奇和愉悦心情。为了激发我们的求知欲,我们可以多问为什么,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追寻事物发生和运行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