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昔之迹,皇帝称号演变
于古代华夏,帝王多以威严之词自称,如“朕”、“孤”、“寡人”。溯源至先秦,诸侯国君王则常用“孤王”、“不谷”、“寡人”等称谓。待秦朝一统,嬴政尊号皇帝,规定“朕”为皇帝专有,自此沿袭至,帝制终结。
那么,古代的平民百姓又是如何称呼自己呢?这其中蕴藏着一个字——即“人”字。如“鄙人”,体现谦逊;“散人”,反映世界观;而“道人”,则申明个人。字之发展,在甲骨文中,“人”字形象侧身行走的人,似动物垂臂直立,象征着万物之灵的直立于天地间。但随时间流转,至秦篆书时期,“人”字的形态有了性的变化,从直立转为俯身,这或许反映了的加深,辛勤耕作于土地之下。而到了隶书时期,“人”字则再次简化,似乎又重新站立起来。
至于现今社会,我们应如何成为真正的“人”呢?《周易》或许能给我们启示。
解读《周易》中的大人之道
《周易》所述的大人,并非指生理上的成熟之人。古人认为,大人的境界是道德水准的高度体现,即便是孩童,亦可达到此境界。与现代概念相对,大人的反义词并非儿童或小孩,而是小人。在古人的观念中,大人即儒家的君子或道家的真人。
进一步理解,《周易》中的大人之道与天地、日月、四时、鬼神的德行相契合。君子的德性需与天地的创生万物之德相呼应。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日月的明暗交替、四季的轮回更迭、鬼神的吉凶预兆,都与大人的修为息息相关。
具体而言,“与天地合其德”意指效仿天地的无私与包容。“与日月合其明”强调日月的阴阳调和之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关爱与宽容。“与四时合其序”要求我们遵循自然界的生长收藏规律,合理调整生活作息。“与鬼神合其吉凶”则提示我们领悟阴阳变化之理,以判断吉凶。
在更高层次上,“先天下而天弗违”等句强调了天道自然规律的不可违逆性。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的天道运行,都是不可违背的法则。这种天道法则连鬼神都不敢违逆,更何况是人呢?
读到这里,我们不禁反思:在充满欲望的现实中,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大人的境界?我们是否仍沉溺于小人之行,而忘却了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