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这一淡水鱼中的佼佼者,遍布于我国南北各地。其肉质鲜嫩,美味可口,且营养价值极高,多年来深受消费者喜爱,也因此吸引了众多农民投身养殖业。
回望2018年,黄颡鱼的年产量已达48万吨,预计至2019年将突破50万吨大关。如今,在我国26个省份,黄颡鱼的产业化养殖已如火如荼地展开,其中湖北省的产量尤为突出,高达13.65万吨。
近两年黄颡鱼市场经历了一些波折。由于养殖规模的持续扩大,鱼价一度不尽如人意。特别是5.5两的黄颡鱼塘口价下跌至9元,而3两、4两的更是跌至7元。市场价格持续走低,养殖户的收益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作为中端价格的鱼类,黄颡鱼的市场需求虽不算最高,但一直保持着稳定的消费。尽管如此,由于养殖户数量的不断增加及水产行业在2019年下半年的低迷态势,部分养殖者选择退出市场。
直至2020年初,黄颡鱼市场依然面临压力。压塘的两年生鱼使得市场危机显露,加之饲料价格上扬,更是加重了农民的损失。但幸运的是,自三月份起,黄颡鱼的市场行情开始出现转机。例如在佛山南海地区,4两黄颡鱼售价达到每斤12元,而临沂华东淡水市场的批发价更是高达每斤16元。养殖户们对这一改善的行情表示满意,其利润也超过了每斤5元。
眼下,陆生动物的“禁养令”限制了其供应,反而带动了水产品需求的提升。而黄颡鱼则因此焕发出了更高的消费活力。可见这一行业的未来依旧充满希望。
从专业的角度看,普通黄颡鱼的养殖难度较大、抗病力较弱。而杂交鱼凭借其生长迅速、抗病力强、体型较大等优势赢得了市场的青睐。这种杂交鱼体重可达到1.2-1.6斤,养殖2-3年后更可长至1.5-2.5斤。
产业发展中也出一些问题。为了确保持续、规范的养殖,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需重视苗种质量。当前优质品种仍显不足,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商贩以次充好,导致成鱼质量不尽如人意。
产业规范化亟待加强。部分养殖户为追求高产量而过度加大养殖密度,导致成鱼病害频发。他们滥用物甚至违规使用禁,如磺胺类物,使得鱼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市场供求关系亦需关注。尽管当前黄颡鱼需求向好、价格回升,但整体供应量仍在持续增长。这对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不利。
针对以上问题,养殖户应努力提升黄颡鱼的品质,走科学养殖之路。同时可考虑加大营养化加工生产力度,开发更健康的食品,以拓宽消费渠道并降低养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