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一些热门词汇广为流传,例如:
“人生是一段广袤的旷野,而非单一的轨道。”
“松弛感”
…… 更多的词汇反映了人们的思考与观念。
现代流行的思想指向一个生活哲学:
无需过度坚持,亦无过重的道德束缚,不必拘泥于所谓“正确”或“主流”的道路。
在这个快速而压力重重的生活节奏中,人们总在寻找解脱之道。
一句古话说得好:“人若缺乏什么,往往会想补充什么。” 这一点也深刻地体现在了我们的生活中。
从小到大,我们或许一直被期望去追求一种理想的模型:在家庭里听话,在学校成绩优秀,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然后步入婚姻生子,过上一种被安排好的生活。
社会似乎对每个人都设定了一套评价标准,这个标准出奇地简单和统一:追求安稳、顺从与满足。
我们被期望成为那个符合所有标准的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准时的人、一个永远满足于现状的平凡人。
问题往往就隐藏在这些看似理所应当的背后。
有些异样开始出现,有些痛苦开始被人们所感知。这些都在告诉我们,或许是时候去重新审视那些评价自己的标准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成功学”和“优绩”的世界里。我们对自己有期待,用同一套标准来衡量自己。满分是完美,80分是优秀,而60分则被视为不及格。
一旦达不到某个标准,我们就会感到恐慌和被批判。外界的声音会告诉我们,如果你不符合那个标准,你的生活就毁了。
但我们要明白,历史长河中能留下名字的人是极少数。你的成绩单、等,哪一样能被刻在石碑上供人瞻仰?
或许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知识,而是学会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与世界和解并寻找内心的幸福。
幸福来源于满足。无需无尽地追求,因为真正的幸福其实并不需要你如此辛苦。当你领悟到生活中快乐的真谛时,那些无尽的追逐便失去了意义。
实际上,人生的容错率超乎你的想象!
有时候,“错”并不存在,因为它只是一种观念上的定义。
很多事情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重要:一科成绩不好不会怎样,大学不那么好不会怎样,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也不会怎样……这些都不算是大事。
我们应该做的不是为了别人的期望而奔波劳碌,而是要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并为之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
即使与那些杰出的人相比显得平庸和迟缓,即使内心偶尔有灰暗和退缩的部分,我们依然可以在自己的人生中闪闪发光。只要我们曾努力寻找、勇敢尝试过,我们就是最棒的自己。
遇到不如意的事又如何?
因为我们已会了接受自己不被任何标准所定义。即使是自己曾经的准则,也不能永久束缚自己。
我们允许一切发生,接纳所有的形态。我们不为任何事感到麻木、局促或自我封闭。
我们深知成长和体验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我们永远保持鲜活、充满期待。永远在路上,永远是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