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学生与手机之间的“抑郁症”之谜?究竟发生了什么?
最近有消息揭示,一位普通高中女生的故事引发了社会关注。她因频繁使用某款社交应用,遭遇了心灵的挑战。
具体是这样的:梦梦原本认为所有中学生都和她一样,忙碌于课业与考试。直到她接触了小,见识了其他城市及海外高中生的多彩校园生活vlog。这些内容如一个遥不可及的“平行世界”,打破了她的原有认知。在“平行世界”中,社团活动、节日派对等显得如此生动,即使是学习也显得快乐且松弛。
这些让梦梦看到了人生的更多可能性,但同时也使她对自身生活感到苦闷与迷茫。随后,她被诊断为中度焦虑和抑郁。幸运的是,她意识到问题所在并主动寻求帮助。有了家人、老师和朋友的引导,梦梦逐渐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和使用社交媒体的方式。
据研究显示,梦梦的遭遇并非个例。许多中学生都面临着类似的困扰,甚至成年人也有过类似的经历。那么,造成这种困扰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什么是“上行比较”?
中学生在使用社交媒体时遭遇的心理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上行比较”。
社会心理学家莱昂·费斯汀格提出的理论指出,人们会为了评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能力和观点等社会特征,而与他人或进行比较。这种比较分为上行、平行和下行三种。其中,上行比较可能会引发自我贬低和挫折感,但也可能激发个体努力提升自己。
社交媒体如抖音和小红书等平台,常常会推送人们爱看的、经过滤镜处理的“精彩”内容。用户浏览这些内容时,往往会进行上行比较,从而可能产生失望、挫败、不满和焦虑等消极情绪。
对于涉世未深的中学生来说,他们尚未形成稳定的自我认知,且缺乏批判性思维。当面临上行比较时,他们更容易受到消极情绪的困扰,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焦虑症和抑郁症。
那么,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应如何应对呢?
刷短视频刷出的焦虑有多严重?
梦梦的案例并非个例。据《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全国范围内有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
特别是在乡村地区,中学生的抑郁和焦虑风险检出率分别高达20%和43.6%。教育环境、学业压力和对未来的迷茫等问题已经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很大的负担。而社交媒体上的上行比较更是加重了他们的焦虑。
如今的中学生常常使用抖音、B站和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其中,大量时间被花费在看大V和网红发布的内容上。
长时间沉浸在视频内容中对他们来说弊大于利。研究表明,青少年上网时间越长,上行社会比较的倾向就越强,随之而来的结果是他们的物质倾向也越强,而自尊却越来越低。
由于媒体平台所涌现的内容往往只展示积极的一面,形成了一种“鼓励物质占有以获取幸福”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下,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往往会对网红产生崇拜或羡慕的心理。
那么,如何帮助中学生走出上行比较的怪圈呢?
这需要社交媒体平台承担起社会责任,同时家长和老师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对于青少年自身而言,培养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他们需要以一种理性、客观、综合的思考方式来看待周围和网络上的世界。
寻找能让自己感到积极和快乐的事情也非常重要。虽然现活的节奏很快,但我们仍需记得如何在忙碌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与意义。
对于家长和老师而言,在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智能手机的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在必要时,可以适当限制刷手机的时间并引导他们选择更积极有意义的内容。
对于那些难以自控的青少年来说,暂时卸载一些令人分心和焦虑的手机软件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办法。
最后要强调的是,无论成年人还是中学生都要认清现实并珍惜当下生活。过度追求他人的“精彩”生活可能会使我们迷失自己。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建立真实而支持性的人际关系对于减轻心理压力和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