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露时节前后,当芦穄穗呈现出诱人的红色时,便是品尝芦穄的最佳时机。
芦穄,又称甜芦粟或甜高粱,与高粱同属一科,但其外貌与我国北方山区的红高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尽管老家的粗壮高挑的高粱穗子承载着粮食,秸秆却无法与甜味相提并论,只能作为柴火之用。而芦穄则以它那秀气而细长的身姿,丰富的甜汁,展现出别样的风味。尤其在江南的乡村,新从田里割下的芦穄,剥去绿色的秸秆外皮后,那青翠的秆瓤显得鲜嫩水润。细细咀嚼,满口的甜汁流淌,带来无比的清爽。
记得1986年的秋天,我前往崇明牛棚港执行任务时,首次品尝了芦穄。那天一早我们从吴淞码头启程,午后抵达目的地时,看到了当地农人手持着两尺长短、捆扎整齐的类似我家“高粱秆”的植物,高声叫卖着“芦穄——芦穄”。旁边的人正津津有味地嚼着那青翠水灵的“高粱秆”。我好奇地询问当地同志,得知这就是芦穄——崇明的特产,味道十分甜美。在他们的指引下,我尝到了芦穄的美味,充足、松脆清甜,其风味甚至胜过广东的甘蔗。
后来,战友小黄邀请我到他的家乡崇明岛小住。在乡间的机耕路上颠簸前行时,我看到金黄的稻子和摇曳的芦穄不禁心生欢喜。战友的家旁是起伏的稻田和沉甸甸的紫红色穗子的芦穄。他仿佛看透我的心思,斩来十几棵芦穄让我品尝。这东西的甜美让我回味无穷,战友告诉我它不仅通气解渴清火健脾,而且极易生长。从此以后,每到芦穄成熟时,无论是他请我到崇明乡下还是送来一大捆芦穄,都让我感到满足。
那年秋天我回北方老家时,曾尝试从高粱地里挑选了两棵秸秆匀称的高粱来尝尝是否有芦穄的味道。然而结果却让我大失所望——青白色的秆瓤粗糙如柴、寡淡无味。这让我更加怀念甜美的崇明芦穄。这让我领悟到自然之理——“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