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混凝土,又称为预拌混凝土(RMC),自其于欧洲诞生的1903年以来,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然成为建筑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产品类型日渐丰富,从传统的普通混凝土到现今的高性能混凝土、绿色环保混凝土方向不断转化。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商品混凝土的需求量持续攀升,然而由此产生的工程也逐年增加,这使我们不得不更加重视如何避免因商品混凝土自身原因导致的工程。
以下为商品混凝土常见的问题:
1. 混凝土裂缝问题;
2. 混凝土强度问题;
3. 混凝土凝结时间问题;
4. 混凝土表观问题。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鱼刺图对商品混凝土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图示详见后文附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混凝土质量的影响因素众多,需要我们根据实际生产情况,针对性地降低各环节因素的影响,以提高混凝土质量。
详细分析如下:
原材料质量原因:
1.1 水泥原因:
夏季某商混站出现混凝土凝结时间异常的问题,经排查确定为某批次水泥中磷石膏作为调凝剂试生产导致。磷酸盐等外掺剂中的缓凝剂也可能造成混凝土凝结时间异常。
1.2 粉煤灰原因:
粉煤灰的多种因素如游离氧化钙含量偏高、硫酸氢铵残留超标等均可能导致混凝土出现离析、强度不达标、凝结时间异常等问题。对于颜色泛红、偏轻且需水量比高的粉煤灰应提前做好试验工作,以避免工程。
计量准确性原因:
2.1 减水剂计量称故障:
减水剂称的蝶阀出现故障会导致混凝土出现离析、不凝结等问题。车带外加剂的调节也是影响混凝土性能的重要因素。
2.2 校准计量沟通错误:
产线校准过程中的沟通错误也可能导致混凝土配合比失衡,出现和易性差等问题。
生产管理原因:
3.1 混凝土出厂时标识不清:
同一工地不同标号的混凝土混淆,可能导致工程进度受阻和强度不达标的问题。应加强司机、现场施工人员、泵工的管理,并在车头玻璃写清强度等级。
除此之外,还有提早堆料、粉煤灰进厂卸错储罐等原因也可能导致工程。应加强与工地的沟通,确保在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要求前,不集中堆放重物。也应将工程案例分享给相关人员,加强防范意识。
为避免商品混凝土工程的发生,我们应加强原材料、计量、生产管理等环节的控制和改进措施的落实。并针对不同的问题,提供了一系列的排查和调整步骤,以便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还应加强对收货人员和司机的现场管理和教育,以防止因操作不当造成的工程。最后建议对粉料进厂进行严格的质量把控和留样制度。
参考文献:
[1] 陈江涌等. 商品混凝土发展趋势浅析[J]. 商品混凝土, 2014(2).
[2] 李科等. 脱硝粉煤灰的氧化除氨试验研究[J]. 商品混凝土, 2018(11).
[3] 姚雪涛等. 浅析水处理絮凝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J]. 商品混凝土, 2019(8).
附图:商品混凝土质量影响因素鱼刺图(图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