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链剖析理论
价值链分析法,系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其目的是为深入探究企业内外部资源及活动对顾客利益及生产成本的总体影响,从而精准识别企业的竞争优势。
企业的存在与持续发展,其核心目标即为创造价值以回馈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这一价值创造过程可细化为一系列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增值活动,统称为企业的价值链。每一项经营管理活动,均是价值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按照迈克尔·波特的观点,企业的价值链可进一步细分为主要业务(基本活动)与辅助业务(辅助活动)两大板块。
关于主要业务(基本活动)的详解如下:
- 输入物流:涵盖接收、储存及分配相关的各类活动,如原材料的接收、处理、仓储及库存控制等。
- 生产经营:涉及将投入转化为最终产品的过程,包括加工、包装、组装以及设备的日常维护等各项运营工作。
- 输出物流:即集中储存以及产品发送至客户的各个环节,涉及最终产品的配送、原材料管理以及订单处理等流程。
- 营销与销售:面向客户的购买行为提供全方位支持及诱导服务,如广告推广、销售团队运作、定价策略以及渠道选择等。
- 服务支持:主要关注如何保持和提升产品的价值,涵盖产品安装、维护、用户培训及调试等环节。这些环节均需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性能进行比较评估。
辅助业务(辅助活动)同样不容忽视:
- 采购管理:主要承担企业生产所需材料的采购任务,涉及固定资产以及生产材料的购买工作。
- 技术研发:旨在不断优化企业产品及生产流程,其形式多样,包括设备升级、基础研究、产品设计以及工艺装备设计等。
- 人力资源管理:全面负责企业各类员工的、培训、职业发展以及薪酬福利等管理工作。
- 基础设施管理:包括企业的整体运营规划、财务管理、法律支持以及关系维护等,为企业价值链的稳健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为了构建企业的竞争优势并实现成本优势,需遵循以下五步进行价值链分析:
- 明确公司的各项主要及支持性活动,准确识别并区分生产商品或服务的所有活动(从原材料接收储存到营销销售及售后支持),要求对公司的运营模式有充分理解。需关注的活动包括其特性、重要性、成本驱动因素及与竞争对手的差异程度。
- 分析每项活动在产品总成本中的重要性排名。
- 探明每项活动的成本驱动要素,只有明确成本驱动因素,管理者才能集中力量进行成本优化。如劳动密集型活动的成本将受工作时间、效率及工资水平等多重因素影响。
- 理解并分析活动间的相互联系及影响。一项活动的成本降低可能引发后续活动的成本变动,如减少产品故障可降低服务成本。需全面分析活动间的关联性及其对价值链整体的影响。
- 识别并利用降低成本的机会。当企业充分理解其运营中的低效环节及成本驱动因素后,即可规划改进措施,如通过提高生产效率、调整工资水平或引入自动化流程等手段来降低成本。
在实施差异化策略时进行价值链分析的要点:
- 识别并聚焦于客户价值创造的关键活动。在掌握所有价值链活动后,管理者应重点关注那些对客户价值贡献最大的活动,如苹果公司的成功不仅依赖于产品功能,更在于其营销策略的独特性。
- 制定并实施差异化策略以提升客户价值。可采取的策略包括增加产品功能、提升客户服务和响应能力、增加产品定制化以及提供配套产品等。
- 确定并维持最佳的差异化策略组合。卓越的差异化和客户价值往往是多项相互关联的活动和策略的结果,需找到最佳结合点以实现可持续的差异化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