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切尔夫人曾经提出了一个富有深意的观点:贫穷,实则是一种人格的缺失。
细细思量,确是如此。
富有的原因多种多样,而贫穷的根源往往具有共性。很多时候,贫穷不仅仅是关于金钱的问题,更关乎人格中的一些缺陷。
01 抱怨型人格
常听到一些人满腹牢骚,以作家李尚龙的朋友为例。这位朋友总是抱怨不断,从工资到领导,从同事到环境,无一不是他抱怨的对象。听多了这样的抱怨,我们不禁要问,为何他不懂改变?其实,抱怨表面上是倾诉,本质上却是一种自我麻痹。如果我们总是一副苦瓜脸,将不幸归咎于他人,而从不反省自己,财富自然会与我们渐行渐远。
抱怨的语言,容易成为一个人的命运。
若我们愿意调整心态,积极面对,以积极的态度去改变现状,你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糟。只要愿意去尝试,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现状自然会一点点变好。
02 拖延型人格
拖延,是现代人常常面临的问题。就像一个隐形的敌人,悄无声息地腐蚀着我们的意志。以一位青年作家的读者来信为例,原本有着优越背景的读者因拖延症导致工作失误,最终失去了工作并被业内列入。拖延症就像慢性,一点点侵蚀着我们的生活。所谓“一勤天下无难事,一懒世间万事休”。要想改变命运,必须克服拖延。
要做到今日事今日毕,永远不要把问题留到明天。只有不拖延、不等待、不逃避,我们想要的生活才会向我们靠近。
03 玻璃心人格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那些皮实的人往往走得更远。以孔龙震为例,他作为一名卡车司机,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待画画的热情,最终在艺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那些敢于面对困难、不怕嘲笑和打击的人,才能在生活中走得更远。
当我们把精力用来维护尊严时,就少了一些提升自己的机会;当我们沉浸在自哀自怜中时,就少了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财富,偏爱那些能够承受挫折和打击的人。
04 内耗型人格
内耗,是阻碍我们前进的一大障碍。以阿甘为例,他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他从不内耗。他只管拿到球一直向前跑,不担心失败,不考虑后果。而我们则常常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顾虑重重只会让我们止步不前。
心理学家鲍迈斯特提出的“自我损耗”理论告诉我们:每做一次选择都会损耗一点心理能量;每消耗一点心理能量,我们的执行功能就会下降。要想减少内耗、提高效率就必须学会专注于当下、减少胡思乱想。
05 苟且型人格
胡适笔下的“差不多”先生让人深感警醒。这种人做什么都只求差不多就好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最终往往一事无成。职场中很多人都是苟且者他们敷衍了工作自然也会被工作所敷衍。而那些渴望精益求精的人则能享受到“苟且红利”最终脱颖而出。
经济学家何帆提到的“苟且红利”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认真点、努力点就能甩开一大批人。这也正是稻盛和夫所说:“所谓扭转人生不过是对工作的极度认真。”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贫穷往往与上述几种人格缺陷密切相关。要想远离贫穷就必须修自身的人格。
当我们有意识地改掉这些人格缺陷后财富自然会向我们靠近。
让我们共同点赞并努力实践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