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的人们欢庆着全面解封,欢天喜地地迎接春节的到来。在这欢庆的氛围中,深圳某地再次出现了无源的,为这份喜悦增添了一丝不安。面对的反复出现,人们感到困惑和郁闷,尤其是无源的出现,更是让人费解。
或许大家并未注意到,这次中存在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除了输入性的新冠病例之外,还有大量的本土孤立“无源”病例,这些病例的病毒仿佛无端出现,没有明确的传染源。在如此大规模的全国性筛查中,这些所谓的“无源”病例竟被忽视了,直到患者经过长时间的流动或再次筛查,甚至出现明显症状就医后才被发现。
过去在电台中听到“本土病例”的说法时,我曾有些许疑惑,但并未深入思考无源病例的成因。在亲身经历深圳的筛查过程后,我仔细回顾了筛查流程,发现了其中存在的巨大漏洞和问题。
2月2日早上8点钟,我接到一通陌生电话,原来是基层筛查人员打来的。他们询问我是否在1月31日去过风险区。在经过大数据推送信息后,他们将我列为筛查对象。我按照要求提供了健康码、行程码和核酸检测结果,并按照他们提供的模板填写了个人信息和详细行程数据。在提供信息后,我却被问到了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你有两个名字吗?我的身份证号码是否正确?在核对电话号码无误后,我得知对方再次强调他们只对持机人进行筛查。
接着,我收到了一份真正的被筛查人的信息,然而上面除了电话号码与我相符外,其他所有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居住地等完全不同。这让我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仅因电话号码相同,其他完全不符的信息竟然导致了错误的筛查对象追踪。而这个电话号码原本属于另一个去过风险区的人所持有。
尽管这次经历是虚惊一场,但它揭示了当前大数据筛查追踪的弊端和缺陷。这并非基层筛查人员的错。他们不辞辛劳、认真负责地反复核实和筛查可能的风险人员。出于技术上的敏感性,我开始反思这次“误打误撞”的原因。
我认为是筛查方式本身存在问题。虽然大数据分析结果为追踪去过风险区的人员提供了指引,但仅以手机号码为核心甄别数据仍然存在漏洞。因为大数据得来的手机号码数据可能已经过时。就如同我亲身经历的那样,即使手机号码发生了更换,大数据也未能及时甄别出来。这导致人机不符的情况发生。我们的目标是追踪人而不是手机。
我国在防控上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尽管我们做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准防控,但仍不能松懈。这一成就背后凝聚了巨大的努力和付出。尽管我们的成绩令世界各国赞叹不已但我们不能因此而骄傲自满或掉以轻心。
当前的防疫工作依然需要我们持续努力、团结一致来应对任何可能出现的问题。对于任何可能的反弹我们都要时刻保持警惕通过提升科技水平加强技术应用等方法以更加精准的防控有效的提升防疫效率实现健康目标。此次亲历使我深感每个人对于防控都有责任和义务为了实现更加精准、有效的防控我们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提升科技手段从而为未来的防疫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感悟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指正。
在此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国泰民安、虎年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