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遭遇过这样的境遇,在单位受到领导的责备,而你认为自己并无过错,内心的气愤难以平息,但回家后却难于向爱人倾诉。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想与爱人分享这份困扰时,得到的却是对方的冷漠或误解,这让你感到更加不满和愤怒。
其实,这种情境中隐藏着一种叫做“同理心”的智慧。马歇尔·博士在他的《非沟通》一书中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所谓“同理心”,就是以尊重的态度去理解他人的经历和感受。
一、理解同理心的内涵
“同理”意味着清空先入为主的想法,全身心地聆听他人。它要求我们不做任何评判,只是在那里,感受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就像在大街上看到一位乞讨的老人,诗人通过观察并同理老人的需求,将之通过牌子上的字传达给路人,从而帮助了老人。
二、同理心的力量
拥有同理心不仅能让对方觉得你理解他、懂他,同时也能带给我们力量。比如,在教育中,一个老师的同理心可以让一个孩子感到被理解,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动力。再如,在面对紧张和危险的情况时,同理他人或许可以避免潜在的危险。
三、如何做到同理别人
1. 倾听。当与他人交流时,我们应该全神贯注地倾听他们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而不是仅仅听到他们的想法或指责。
案例一:当你的另一半因某事感到不快时,试着不要立刻反驳或解释,而是倾听他的真实感受和需要。这样你的回应将不再是针对他的指责,而是对他感受的认同和理解。
2. 复述与反馈。当我们复述对方的话并反馈我们的理解时,我们实际上是在告诉对方:“我听到了你的话,我理解你的意思。”这样的做法可以确保我们的理解是正确的,并且可以让对方感到被尊重和理解。
案例二:在医院中,一位志愿者通过复述老人的话来同理她的痛苦和需要,最终赢得了老人的信任并帮助她走出了内心的困境。
3. 持续关注与表达。在提出解决方案或请求之前,给予对方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这样可以确保我们的行动是基于对对方真实需求的理解。
案例三:一位母亲在遇到孩子不合作时,通过同理她的感受和需要,最终找到了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式。
四、自我同理心的培养
当我们自己处于痛苦或困扰中时,我们也需要学会同理自己。这并不是说要纵容自己的情绪,而是要认识到自己的感受并寻找解决办法。
五、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舍尔德的名言
“你越是忠实地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越能听到外面的世界。”这句话提醒我们,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自己并接纳自己时,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并与之沟通。
同理心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技巧。当我们学会运用它时,我们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顺畅和有效。当你能够把这种技巧应用到生活中时,你会发现能够同理他人并得到他人的同理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