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有一句名言:“过犹不及”。这句话深邃而富有哲理。
这里的“过”,并非指错误,而是指过分。过分的行为往往导致偏差。相对的,“不及”则是某些人懒于投入心力,对问题的处理抱持着一种大概,觉得差不多就可以了。这便是不及的体现。不及是未达标准,过则是超出了标准,两者都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孔子认为,无论是超标还是未达标准,都是需要避免的错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需要细心谨慎,防止“过”或“不及”的情况发生。唯有做到恰到好处,方能符合中庸之道的真谛。
寓言故事《豪猪的哲学》也表达了这一道理。豪猪们身上的尖刺使它们在寒冷的冬季中相互保持一定的距离来取暖。过近则刺伤彼此,过远则感受不到温暖。经过多次的尝试与调整,它们找到了一个最合适的距离。
人们在社交过程中也应借鉴豪猪的哲学,寻找与人相处的“度”。既不能过于疏远也不能过于亲密,这正是“过犹不及”的具体体现。
孔子的学生曾子对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做了深入阐述。他指出,过于亲昵容易导致彼此轻视,而过于庄重则缺乏亲切感。君子之间的交往应当恰到好处,既能保持亲密又能保持适当的距离。
曾子的这些见解十分精妙,为我们在待人处事时提供了指导。掌握好这个“度”,不仅是个人的修养所需,也是我们追求和谐生活的必要条件。
我们在做人时,既不应冒进也不应退缩。不固执己见,也不随波逐流。不三心二意,也不一条路走到黑。不患得患失,也不在遇到困难时轻易放弃。我们应该既有原则性又具灵活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谨慎言行,追求中庸之道,以达到动态的平衡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