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成本?简单来说,成本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频繁接触并需处理的财务问题。
想象一下,一只猎狗每日必须捕食一只兔子以维持生计,而它有能力捕捉三只兔子。那么,它所捕食的那只兔子就是它的成本。同样地,种植一亩小麦需要投入十千克的小麦种子,而最终能收获五百千克的小麦。这十千克的种子投入,并非全部的成本,而是获取收获的起始投资。
再来看一个人,他通过工作获取收入以维持日常生活开销。这其中,他的衣食住行等各项支出,均可视为他获取这份收入所必须承担的成本。
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商品价值计算公式:W=c+v+m。这个公式揭示了产品价值的构成:
- 已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c),它是产品制造过程中所消耗的物质的货币表现;
- 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v),体现了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 劳动者为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价值(m),这是产品为社会创造的价值。
从理论角度来说,c+v构成了商品的理论成本,即商品生产的补偿部分。
进一步探讨这个公式的内涵。如果我们从产品总价值中减去剩余价值m,所得到的便是商品中已消耗的资本价值c+v的等价物或补偿价值。这便是企业主在生产经营中所实际耗资的部分,简单来说,就是生产资料的成本及劳动者应得的价值。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企业作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其核心目标是为社会提供商品并满足市场需求。企业需通过产品销售收入来覆盖其在商品生产与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劳动耗费,并追求盈利。
概括而言,成本的经济实质表现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及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体现,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投入的资金总和。
虽然这在经济学理论中有所阐述,但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成本的概念及其应用却有所差异。
实际工作中成本的开支范围是由法规制度所界定的。为了引导企业加强经济核算、减少生产损失,通过法律法规明确了成本的范畴。
例如,某些费用如财产保险费虽属于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价波之列,但并不直接形成产品价值。再如,工业企业的废品损失、季节性停工损失等不形成产品价值的支出被视为损失性支出。
尽管这些费用不计入成本可能对减少企业生产损失有利,但在会计实际操作中仍需将其纳入成本计算。
实际工作中计算产品成本需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例如,按照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工业企业采用制造成本法来计算产品成本。
制造成本法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劳动耗费分为产品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两大类。制造成本包括原材料费用、生产工人工资及福利费用等;而期间费用则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及财务费用。
为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及正确决策,涉及的成本概念多种多样。
除了商品产品成本外,还有如可控成本、不可控成本、机会成本等概念。这表明成本的归集并非简单之事。
那么,计算成本有何意义呢?在经济管理工作中,计算成本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以开设面馆为例,经营者需准确划分如店面费、原材料费、电费、人工费等成本数额,以便补偿生产经营中的资金耗费。
如此,成本既是一种补偿手段,也是衡量生产经营耗费与纯收入的依据。
在一定的销售收入中,成本越低,企业的纯收入就越高。成本是评估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尺度。
在市场竞争中,价格战是常见策略。如麦当劳、肯德基、海尔、海信等产品功能与定位相似的企业,消费者往往根据价格选择。而产品的定价不仅考虑、市场供求及竞争态势等因素,更离不开一个前提:价格必须高于产品成本。
产品成本不仅是制定价格的重要因素,还是反映产品价值的重要指标。通过成本管理及对成本的计划、控制、监督、考核和分析等手段,企业可提高经济效益并实现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