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明的浸润下,式的美眸引发了网络上的热烈讨论。对于儿女的容颜之美,我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定义,而非西方标准所能涵盖。自古以来,我们的先祖已在诗词歌赋中为我们描绘了理想中的美眼轮廓。
谈及,首先浮现的是那“电眼”。正如《诗经·卫风·硕人》所描述的:“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盼兮。”这双眼睛,宛若能放电一般,令人心神摇曳。当三国诗人曹植在《洛神赋》中描绘那云髻峨峨、明眸善睐的女子时,无疑是对此种美眼的最好诠释。
那“回眸一笑”的魅力,如同仙女下凡,眼中星光闪耀,一瞬间的回眸,比天上的星星还要明亮。正如唐代诗人武平一在《杂曲歌辞•妾薄命》中所写,那双眼睛,美得令人难以忘怀。
人尤爱那水灵灵的双眸,如同春水般波光粼粼。宋代词人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便是对这种眼波的生动描绘。而崔珏的诗中,“一眸春水照人寒”,更是将眼眸的清澈与寒意完美结合。
我们钟爱大大的、圆圆的眼睛,如水杏一般。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宝钗眼睛的描述——“脸若银盘,眼似水杏”,正是对这种美眼的赞颂。眼睛不仅要大,更要有神,要像玉石一样明亮,有玉石的神韵。
在文化中,眼睛的灵动亦是关键。它不单是视觉的器官,更是心灵的窗口。元稹在《崔微歌》中写到:“眼明正似琉璃瓶,心荡秋水横波清。”此般灵动之眼,让人心旷神怡。
古人常以月亮作比,喻指明亮的眼睛。五代诗人韦庄在《闺怨》中写道:“戚戚彼何人,明眸利于月。”那双眼睛比明月还要明亮。而宋代词人卢炳的词中,“秋月明眸两鬓浓”,更是将这种与月亮相辉映的美眼描绘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