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利益最大化的含义与挑战
生存是人类的根本需求,而发展则成为人们追求的更高目标。当这两者都成为“经济理性人”的必需品时,它们之间便没有了明显的先后顺序。无论是生存还是发展,都离不开资源的支持。
人类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与资源的稀缺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稀缺性常常导致痛苦和困扰。其根源就在于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人们不得不做出选择。选择往往意味着放弃,而选择与放弃的权衡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是达到“帕累托效率”。这意味着在一个资源分配的场景中,当一种资源被分配给一个人或项目时,其他人或项目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甚至可能实现共同的增长。但在实际情况中,往往存在着取舍和牺牲。
在经济学中,利润被定义为收益减去成本。这里的成本不仅包括会计成本,即实际投入的显性成本,还包括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多种选择中,选择了其中一种后所放弃的其他选择中的最大收益。
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如果有三个投资项目,每个项目投入100元但收益不同,按照会计成本核算,每个项目都有利润。但考虑到机会成本,只有收益最高的项目才是真正的经济利润。其他两个项目的经济利润为负,即亏损。
按照帕累托效率的原则,追求最大经济利润是利益最大化的唯一标准。但经济利润的唯一性和未实际发生的特性使得资源配置和投资选择的决策过程充满挑战和风险。
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并不容易。
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人类运用了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来配置资源。市场机制通过供求交换的自由博弈,使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理性人参与其中。在市场面前,没有人会轻易让步,因为“无利不起早”。这种机制汇集了最多的智慧、最大的力量和最公平的竞争环境,从而实现了资源的高效配置。
相比之下,计划经济限制了欲望、束缚了创造力、消磨了活力并制造了。在这种下,很少能见到高效率和高利润。不考虑机会成本和经济利润的公共投资往往导致资源浪费、创新困难和民生福利难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