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品质量管控的强化措施
一、品质控制的框架建立与执行
① 制定严格的产品质量控制规程
- 规定明确的标识、隔离、评审、处理及记录流程,并对相关员工进行系统化培训。
- 确立质量标准的制定与执行,确保产品从原材料到最终成品的每个环节都符合预定标准。
② 明确各部门与岗位的作业规范
- 详细规定各职能部门和岗位的工作职责与操作流程,确保每一项工作都有明确的执行标准。
- 建立部门间与岗位间的工作接口规范,保证信息畅通与工作协同。
③ 检验与监督机制的设立
- 制定检验部门的职责及作业规范,确保检验工作的独立性与专业性。
- 实施不合格品的隔离措施,防止不良品的混入与传播。
二、不合格品的预防与处理策略
④ 明确不合格品评审的责任与权限分配
- 确立评审小组的组成及各成员的评审权限,确保评审工作的公正性与权威性。
- 制定评审流程,确保不合格品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⑤ 数据分析与持续改进
- 加强对不合格现象的统计分析,利用QSmart SPC软件进行异常监控及报警,预防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 定期进行质量与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预防措施。
⑥ 员工质量意识的强化
- 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加强员工的质量意识,使“质量是企业生存之根本”的理念深入人心。
- 引导员工树立“品质是制造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的正确观念。
三、不合格品纠正与预防措施的实施案例
XX电子有限公司矫正与预防措施管理办法实例
目的: 为确保产品品质,减少不良品产生,提高客户满意度,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原物料、半成品、成品等各阶段作业的质量控制。
程序实施:
1. 当出现品质异常情况时,相关单位需填写“品质异常通知单”,并提交品保部门。
2. 品保部门会同工程部、生产部进行分析,判定发生原因并确定责任归属,指导责任单位立即拟定矫正预防措施。
3. 矫正预防措施需经专业技术人员研判可行性,经指定权责管理者核准后执行。改善措施需持续至问题彻底解决。
4. 若矫正预防措施针对客户抱怨事项,业务单位需按照“客户抱怨处理程序”回复客户。
5. 品保部负责稽核矫正预防措施的执行期间与最终结果,并做相应记录。
6. 若矫正预防措施无效,需重新分析问题原因并执行新的改善对策。
7. 处理不合格品时,需按照“不合格品程序”进行。因矫正预防措施引起的图纸、规格变更或制程变更,需遵循“工程变更程序”。
8. 因矫正预防措施引起的物料变更及库存品处理,需随工程变更一并处理,并按照规定考虑相关库存品处理事宜。
9. 客户退货品按照“客户抱怨处理程序”进行处理。
10. 品质异常原因及矫正预防措施的记录,需呈阅高阶管理阶层,作为管理的依据,并存档备查。
附件:
- 矫正预防措施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