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的“理性”探微
——摘录自尼采的《偶像的黄昏》
一、哲学家的特性与反思
问及哲学家有何特性,或许可观察到他们缺乏历史感,对生成观念抱有敌意。他们倾向于将事物非历史化,仿佛制作成永恒的木乃伊,以此表达敬意。在哲学家的手中,一切凡经处理的皆成概念木乃伊,真实的事物难以逃脱。
他们崇拜概念,崇拜之时却如同宰杀和剥制,使事物陷入危险之中。他们视变化、死亡、年代为异议甚至反驳,坚信存在者的不变和永恒。他们探寻存在被的缘由,试图找到背后的“假象”和“欺骗”。
二、感官与理性的辩证
赫拉克利特对感官的批判引发了对感官证据的审视。他指出感官显示的并非事物的真实面貌,而是我们的加工之中掺杂了谎言。比如统一的谎言、物性、实体的谎言……“理性”正是我们篡改感官证据的根源。
但我们也应认识到,感官是我们精妙的观察工具。例如鼻子,是我们所支配的最巧妙的仪器,能够辨别连分光镜也难以察觉的细微移动。今天,科学的发展使我们更加信赖感官的证据,学会锐化感官、感官,并深入思考。
三、形而上学的误区
形而上学、、心理学、认识论等科学中,实在性并不构成问题。如同逻辑中的约定符号,其价值常常被高估。哲学家们有时混淆始末,将最后到来的概念设置为“最高的概念”,即最普遍、最空洞的概念。
这种崇敬的表现禁止了事物的自然生长和演变。道德观念要求第一等级的事物必须是自因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可以自相矛盾。于是,“上帝”这个概念被提出,作为最初、自因、最真实的存在。
四、视觉错误与理性的偏见
过去,人们常将转化、变化、生成视为假象的证明。而今,我们认识到恰恰是理性偏见驱使我们设立统一、持续、实体等概念,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们的错误。就像巨星的运行和我们的视觉错误,语言形而上学的基本假设——理性,也是一种错误的投射。
我们陷入了一种野蛮的拜物生灵之中,我们相信意志是普遍的始因,相信“自我”和“存在”的概念,并将这些投射于万物。这种错误推论在各个文化中都有出现。
五、理性的局限与存在的谬误
我们至今仍被存在的错误所迷惑,每个词、每句话都在为它辩护。从爱利亚学派到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我们看到了理性的局限。语言中的“理性”像一个欺诈的老妪,我们尚未摆脱对语法的,也许还着上帝。
六、对立的见解与新认识
我将归纳出四个命题来帮助人们理解并提出反对意见。第一命题指出将“此岸”世界说成假象世界的同时证明了“此岸”世界的实在性。第二命题揭示了被归诸事物之“真正的存在”的不存在性。第三命题强调虚构一个“彼岸”世界的无意义性。第四命题则是对所有将世界分为“真实”与“假象”的观念的批判。
艺术家重视外观的评价高于实在的选择。悲剧艺术家不是悲观者,他肯定一切可疑可怕的事物,他是洒神式的存在。
哲学中的“理性”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概念,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