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正是螃蟹丰收的佳期。自古以来,人对螃蟹的喜爱可追溯至周代,历经数千年而不衰。无数文人墨客用华美的词藻赞美其美味,视其为江山之外的又一大美物。北方的苏舜钦赞其肥美堪比山水之美景,而宋代的苏东坡则用诗篇换得品蟹之乐。
古人们给螃蟹冠以“四名”:以其横行霸道之态名为螃蟹,以其行声作响如郭索般被称之为“郭索”,以其坚硬的外骨骼称为“介士”,因其内部空虚却味美而得“无肠公子”之称。读着古诗词,感受古人笔下千般滋味、万般情感的螃蟹。
蟹,自古便是诗中佳肴。
宋刘攽《观蟹》中写到:“稻熟水波老,霜螯已上罾。味尤堪荐酒,香美最宜橙。”其描绘了秋日丰收时,霜降后螃蟹的美味。
又见陆游之“若耶溪上”之诗,写尽了秋意中人与自然共舞的乐趣。
其他诗人诸如洪咨夔、杨万里、汪晫等也纷纷以蟹为题,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洪咨夔言:“蟹正肥时秋色老,鸦争噪处夕阳残。”秋天的气息与螃蟹的丰盈完美融合。
宋诗的湖光山色与美味的螃蟹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面,通过宋人汪晫之诗得到呈现:“秋月清如水,凉生善养堂。煨芋荐蛆白,开橙擘蟹黄。”
在宋词中,张抡的“米贱茅柴酒美,霜清螃蟹螯肥”更是将品蟹的乐趣与逍遥快意融为一体。
时至今日,当我们品尝那金膏般的蟹黄与肥美的蟹肉时,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古人共赏这秋日的美景与美食。
无论是画作中的螃蟹还是诗词中的描写,都展现了人们对螃蟹的热爱与欣赏。画中的螃蟹以其生动的姿态、饱满的肉质和紫褐色的甲壳引人注目。诗词则将这种爱升华到艺术的高度,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其中的美好。
金秋的螃蟹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