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感知的深层原理
感知作为个体与外界世界的桥梁,其产生需遵循一定的自然法则。这些法则涵盖了主体感知能力的发挥以及外界刺激的影响。
一、感知能力与刺激要素
感知的形成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一是主体的感知能力;二是外界的刺激。
1.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感受性解读
感受性指的是感知器官对特定刺激的响应能力,它反映了对刺激的敏感程度。
绝对感受性涉及对最小刺激量的辨识。
差别感受性则关联于对同类刺激间微小差异的感知。
(2)感觉阈限探析
感觉阈限是通过科学测量得出的标准,用以评估能引发个体感知的刺激范围。
绝对感觉阈限代表着刚可引发感知的最小刺激。
而差别感觉阈限,也被称为最小可察觉差异,它是指引起感知差异的最小刺激变化。
二、感知能力的变化规律
(1)感觉适应现象
由于持续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知器官,个体的感知能力会发生变化,这被称为感觉适应。
适应可以增强或减弱感知能力,强刺激通常导致感知能力下降,而弱刺激则可能提高感知能力。
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分别对应于从暗到明和从明到暗的环境变化中的视觉调整。
(2)感觉对比现象
当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知器官时,会导致感知能力的变化,这被称为感觉对比。
对比可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分别涉及多个刺激同时和相继作用于同一感知器的情况。
(3)感觉后效
当刺激停止后,个体仍能短暂地感受到该刺激的影响,这被称为感觉后效或感觉后像。
(4)感知的补偿与相互作用
①感知的补偿作用体现在某些感知丧失后,其他感知能够进行补充。
②联觉则是一种特殊的感知现象,一个刺激能引发多种感觉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