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传统质量管理正经历着由企业内质量管理向团(含供应商)质量管理的转变,供应商质量成为集团公司质量管理的核心一环。一个完善的质量体系是质量保证的基础,只有加强供应商质量体系的管理,才能确保质量的根本保障。
一、供应商开发选择的准则
供应商的开发选择遵循“Q.C.D.S”原则,即质量、成本、交付与服务的平衡原则。其中,质量因素是重中之重。具体包括:
1. 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
2. 确认供应商的生产能力,包括特定设备和工艺的拥有情况。
3. 成本与价格的合理性和双赢的价格谈判策略。
4. 供应商的生产能力、人力资源的充足性以及产能的扩展潜力。
5. 重视供应商的售前、售后服务纪录。
二、全面而科学的供应商评价体系
建立和使用一个全面的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供应商进行全面、具体、客观的评价。该体系考虑的因素包括:
1. 系统全面性:全面评价供应商的各个方面。
2. 简明科学性:评价和选择步骤的透明化、制和科学化。
3. 稳定可比性:评估体系应稳定运行,标准统一,减少主观因素。
4. 灵活可操作性:根据不同行业、企业、产品需求和环境进行调整。
三、供应商质量管理策略
传统的来料质量管理正在向源头质量管理转变,企业需要主动引导、改变、管理、维护与供应商之间的质量体系。具体措施包括:
1. 对重要供应商派遣专职驻厂员或定期检查。
2. 制定和执行验收标准及交接规程。
3. 分散采购风险,不依赖个别大供应商。
4. 与供应商签订长期供应合作协议,明确双方与义务。
四、在线管理与实时监控
借助Internet的解决方案,可实时监控供应商各个环节的质量状况。这有助于:
1. 有效追踪厂商对不良问题的改善执行情况。
2. 实现采购商与供应商之间的实时动态质量信息互动。
3. 节约无纸化作业及数据图表的查找成本,达到双方共赢。
五、考核与评估
供应商的考核主要从价格、品质、交期交量及配合度(服务)等方面进行。具体操作如下:
价格考核:根据市场价格进行合理估价。
品质考核:通过批退率、平均合格率及总合格率等指标评估。
交期交量考核:关注交货率及逾期率和逾期造成的后果。
配合度(服务)考核:评价供应商的服务质量和配合态度。
六、控制方法与选择策略
对供应商的控制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1. 对重点供应商进行常驻代表或定期监督检查。
2. 设监督点对关键工序进行监控。
3. 通过联合检验或要求供应商及告生产条件变更等方式进行质量控制。
选择合格供应商的方法包括:生产能力评价、品质保证体系现场评价、产品样品评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