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
资本的运营方式决定了对工人的剥削方法总是多样化且深入人心的。其根本的方法,可以归结为两种最基础的形式: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在维持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时长来获取的。当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被固定下来时,工作日的长度与剩余劳动时间的长短是正相关的。换句话说,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也就越长,进而提高了剩余价值率。资本家并不会仅仅满足于延长工作时长,他们还会借助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式来实现更多的剩余价值产出。
提及提高劳动强度,这里指的不是增加工作时长,而是让工人在同样单位时间内投入更多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实际上,这种方式在实质上与延长工作日没有本质的区别,因为无论何种形式,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从工人身上榨取更多的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则有所不同。它是在维持工作日长度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从而获取的。这一过程是依靠提升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来达成的。当社会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时,劳动力的价值相应降低,导致必要劳动时间被缩短,相对地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就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而言,其核心在于如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这一过程的推进取决于如何进一步降低劳动力价值,具体表现为降低生产及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背后隐藏的则是需要不断提高那些与生活资料相关的生产部门以及其他领域的劳动生产率。所以可以说,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依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整体提升。
在资本的早期阶段,由于技术基础主要依赖于手工劳动,资本家通常更倾向于依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来增加其利润。随着技术进步和工人的反抗力量日益增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事实上,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可以被视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无论是绝对剩余价值还是相对剩余价值,都是资本经济体系下不可避免的产物。它们反映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复杂的经济关系和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