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农村的运输工具,大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构造简单,仅由两个及牲畜牵引。初时以木材为主制成车体,而后逐渐演变为角铁、圆钢和铁皮焊接的铁车,最后还出现了胶皮轮胎的现代化改良版本。
提及赶大车,人们自然会想到那些被称为大车把式的人。在部分地区,他们被尊称为车老板。或许有人认为只需吆喝几声便能驾驭大车,但实际上,这其中的技巧远非如此简单。在农村,大车把式被视为一个特殊的,其地位堪比前的汽车司机。
在生产队时代,物资的运输几乎全依赖大车和牲口。大车把式的作用无可替代。尽管后来拖拉机逐渐普及,但大车把式的地位依然崇高。他们不仅需要驾驶技术,更需与牲口建立深厚的感情。因为只有熟悉了牲口的性格,才能更好地驾驭它们。
赶大车不仅需要悟性,更需要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和长期的实践。大马车与老牛车的差别不仅在于装备的精良,更在于驾驶员与牲口之间的默契。那些赶大马车的驾驶员往往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因为他们需要驾驭性格的马匹。
对于那些不驯的牲口,驾驶员们需要采取措施来驯服它们。有时,这需要使用到马鞭等工具。但真正的车把式对牲口是充满爱护的,他们不仅会为牲口提供必要的照顾,甚至还会为它们提供一些额外的“小灶”。
大车把式的工作看似轻松,实则充满了技巧和挑战。他们无需参与装车卸车等繁重劳动,但他们的地位却备受尊重。农村中的许多活动,如盖房、婚嫁等,都需要请大车把式来帮助运输物资。
随着时代的变迁,生产队已经成为历史,运输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汽车、三马或电动车成为了主要的运输工具,大车和牲口在农村已经难得一见。对于那些曾经从事过赶大车工作的人来说,他们心中的那份怀念和追忆是无法抹去的。
尽管如今的运输方式已经现代化了,但我仍然会怀念过去的大车和那些赶大车的把式们。他们的辛勤工作和奉献精神,为农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