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性维度
第二节 意识的诞生
二、思维现象的探索
(二)思维深入解析
感觉、记忆作为人类意识领域的基本构成,与思维一同,从生物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自然产生,伴随着人类及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和文字,作为人类思维的产物,反过来又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提升。这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贯穿了人类的整个发展历程。
(一)基本分类
根据认知事物过程中是否有事物形象的参与,思维可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主要依赖于感觉和记忆中的事物原始形象进行认识,包括直观思维、想象思维等。而抽象思维的成果在得到主体认同固化后,会成为直观思维的新的对象。人类的思维方式在认知过程中往往是相互联结的,只是在不同情境下某种思维方式占主导地位。
(二)直观思维的运用
直观思于感觉、形象和直觉,无需经过复杂的分析思考,能直接对事物作出快速的判定。在日常生活中,它常见于动作模仿、直觉判断、艺术创作及基于体验的价值判定等场景。它能使人们迅速对事物作出反应并采取相应行为,直接服务于人们的现实活动。
以动物心理学实验为例,即使在没有惩罚的情况下,新猴子也能通过老猴子的制止和暴揍快速认识到哪些行为是被禁止的。这正是直观思维的强大之处——即便在缺乏明确的教育和指导的情况下,也能快速地将规范内化为个体的行为准则。
(三)概念思维的演进
人类通过认知特定事物的特征,形成语言和文字,进而厘清名的内在规定和指向事物。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了抽象思维中的概念,也使人类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事物。尽管西方常用辩对概念进行识辨,但用概念的辩证运动来解释客观世界,往往显得不够直接和明了。
例如,反映事物状态或价值的名词,如“高”与“低”、“直”与“曲”等,这些对立的概念在人类的意识中形成,但它们在物质运动层面并不存在对立关系。这些概念都是相对的,随参照物或价值判定标准的不同而不同。
(四)数学思维的启示
人类在认知类存在物的数量时,产生了“数”的概念,从而开启了理性思维的萌芽。通过集体的力量在自然界中展开生存竞争、对外部生存环境的认知以及对获得的食物等生存成果的分配等活动,“数”的概念逐渐清晰,并衍生出加、减、乘、除的数学思维方法。
数学思维的形成是理性思维的基础,它帮助人类更准确地把握世界运行的规律。
(五)想象思维的潜力
人类的想象力是无穷的,想象思维是人类对过去经验的重组和再创造。通过想象思维,我们可以预见到未来的可能性,或创造出新的艺术作品。
(六)时空认知的探索
人类对空间的认知是生存的基础。空间是客观的、绝对的,而时间则只存在于人类个体的主观意识中。我们通过感知到的空间变化来认识世界,通过记忆中的时间顺序来生活。
时空在人类的意识中相互联结,不可分割。人类对时空的认知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到爱因斯坦的四维时空观,人类对时空的探索永无止境。
人类的意识性是一个复杂而又奇妙的领域。从感觉、记忆到思维,再到时空认知,每一环节都揭示了人性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深入探讨,我们将更全面地理解人性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