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知在繁华的上海创立企业的人们都知道,选择借助中介的力量,投入1000元至1500元便能够顺利完成公司注册。很多人尚未察觉到中介实则是传递信息的二传手。他们获取了客户的注册需求后,会进一步将信息转交给园区,而实际的注册流程是由园区来办理的,且园区并不会收取任何费用。若能绕开中介直接与园区合作,不仅能够减少沟通的繁琐,还能节省中介费用。
那么,这样的信息是否具有价值呢?
对于那些对内情不甚了解的人来说,以500元的价格出售此信息似乎显得不值得。但若知晓了背后的操作逻辑,能够节省500元至1000元的成本,那么这条信息就显得极其有价值了。
这条信息对于那些寻求中介协助注册公司的人来说无疑是宝贵的,但对于那些并无注册需求的人来说则毫无价值可言。信息的价值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挖掘信息的潜在价值,实现信息供需双方的对接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看来,付费是实现信息对接的最佳方式,没有任何方式比它更快速、更有效。正如知乎推出的新产品“知乎Live”,它为信息对接提供了平台。在传统的观念中,信息被视为无价之宝,但在信息的互联网时代,这一观念逐渐被淡化。
互联网打破了信息的不对称性,使信息更加公开透明。这也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信息失衡。例如,“魏则西事件”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尽管互联网提供了海量信息,但并非所有信息都是真实可靠的。有时,缺乏专业甄别能力的我们可能会被误导,甚至走向错误的道路。
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新挑战,我们不得不承认信息噪音的增多使得我们更容易被误导。我们更加需要专业的信息来指导我们。我们并没有形成为信息付费的习惯。
在我过去的从业经历中,我深刻体会到企业在创意领域的困境。很多广告公司和公关公司往往被视为执行者而非创意者。甲方更注重媒介资源而非创意的劳动价值。这是我们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即“知识廉价”。这种观念已经深深烙印在我们的潜意识中。
自古以来,文人的生活往往清贫且潦倒。这句话“百无一用是书生”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这一现象。尽管我们一方面认为知识是有用的,但另一方面我们又认为知识不值钱。这种矛盾使得许多精神上富有的人在物质生活上却很贫瘠。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许多平台正在探索知识变现的模式,如“在行”和“智行”等。虽然价格可能让人觉得有些高昂,如冯大辉在“在行”的标价为16000元,但对于那些真正渴望获取知识的人来说,投资学习是最具性价比的决策。有时候,一席谈话可能胜过十年的自学。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愿意为昂贵的奢侈品付费,却不愿意在教育和学习上进行投资。我们应当给予知识拥有者合理的回报,让“知识无价”真正具有价值。
正如万能的大熊所言,当需要寻求他人的帮助时,发一个红包比说尽好话更实际。无论是体力还是脑力的帮助,接受帮助的人都需要付出成本。给予回报是理所应当的。
简而言之,付费是对知识的最大尊重。